【摘要】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儒家管理思想在现实管理中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为现实中的管理提供了思想上的指导,但是也存在消极的一面,并不能真正的为现代的管理工作服务,我们要深刻的理解儒家的管理思想,更好的发挥它的作用。
【关键词】儒家思想、积极性、局限性
一﹑儒家思想概述
(一) 儒家思想的产生 1﹑创始人:孔子
2﹑产生背景:东周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社会处于动荡之中。这时候代表各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异常活跃,他们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著书立说,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办法,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就连“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孔子也不能不把当时所处的时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并对传统文化加以适当的改造,以便在社会实践中建立一种新的和谐秩序和心理平衡。
3﹑儒家思想的形成:儒家学派之前,古代社会贵族和自由民通过“师”与“儒”接受传统的六德﹑六行、六艺的社会化教育。儒家学派全盘吸收这些文化要素并上升到系统的理论高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旧日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一变“学在官府”而为“有教无类”,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 (二) 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1﹑孔子的主要思想:
①“仁”的思想:“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的涵义十分广泛,所谓仁者,即“爱人”,就是爱别人,但最重要的是爱父母。孔子还认为“仁”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准则,并希望把这种主张推及当政者。
②“孝”的思想:“孝”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它与“仁”有着十分密切的关
文档冲亿季,好礼乐相随mini ipad移动硬盘拍立得百度书包
系。“孝”指尊敬顺从父母,“悌”指尊重兄长,是中国古代处理家族内部两大关系的基本要求。孔子认为孝悌是仁之“本”,不孝就是不仁。
③“礼”的思想:“礼”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孔子对“周礼”十分崇敬。礼的精神主要体现为“仁”、“恭”、“敬”等方面。孔子主张以礼义来规范人欲。孔子认为“治国以礼”既要注重形式,又要注重 精神实质。
④中庸思想:中庸思想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中庸思想主张在实际应用中时常变通,因时、因地、因人制宜,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⑤天命思想:孔子认为天道无形无状,然而四季的运行与万物的长成,都在天的法则之中,天无言而有作为,人看不见天的作为,而能见天的事功。孔子强调天人合一,主张畏天命。他认为人的一切全在天的掌控中。人须禀持天道而行,不可胡为妄作。孔子天命思想中很重要的一点是:遵循自然规律,保持乐观,将天道应用于人道,承担起社会责任。
⑥教育思想:孔子把教育作为“安邦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以文教来感化百姓。孔子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君子儒”,他认为要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就需要提高个体的修养,不断完善自我,以达到“仁”的境界。关于教育对象,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即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狄夷都可以接受教育。孔子施教的首要内容是“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2﹑孟子的主要思想:
民本: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华所在。他明确提出只有“保民”才可以“王”天下,“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认为决定统治者统治地位的政治基础是民心的向背,民心归服是统一天下的决定性因素。
仁政:仁政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在孔子仁政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建立起自己完整的仁政学说体系。孟子仁政思想主要表现在养民、教民两个方面。
王道:“王道”是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孟子所谓“王道”,即“以德行政者王”。在孟子看来,实行王道之治就是“保民而王”,就是“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性善论:在孟子思想中,性善论是其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根基。孟子认为,人的本性与动物本性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有道德,即人生而具有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人们都有一种先天向善的能力,即“良知”、“良能”。 3﹑荀子的主要思想:
自然观:关于天人关系问题,荀子提出“明于天人之分”的辩证观点。主张不以主观意志代替客观职能 ,强调“天行有常”的规律性,反对背道而妄行的主观唯心论;另一方面,又强调“制天命而用之”的能动性,反对自然命定论。使自然无为与人道有为在较高的理论思维水平上得到统一。
认识论:荀子认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知识和能力只有在主观符合客观的前提下才能实现。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在认识过程中充分发挥“天官”和“天君”)的作用。 性恶论:荀子指出,人的主观能动性还表现为“化性而起伪”,改造主观世界 。他把人们基于生理机能而产生的对物质生活的欲求归之于与生俱来的自然本性,把为了调节这一欲求而必须具备的道德意识归之于后天人为的社会规范(伪)。荀子认为人的自然本性可以改造变化,道德规范是人为创造的结果。
伦理思想:荀子提出了一种以性恶论为基础,以礼为核心,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伦理学说。他所谓的“礼”,对奴隶制 宗法制度 有所改变 。但他又特 别强调 “ 分 ”、“辨”、“别”,主张“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 。
正名思想 : 荀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正名思想,创造了以正名为中心和目的的逻辑体系。他详细阐述了名的作用 、名的认识基础以及制名的原则和方法。荀子十分强调正名 。他所谓的正名,就是要使名正确地反映实,做到“名闻而实喻”、“名定而实辨”。 二﹑儒家管理思想的积极性和消极性 (一)儒家管理思想的积极性
第一,儒家管理思想是古代最完备的、最系统的管理理论,是以人为本的和谐管理理论。它以人本为核心,从尊重人出发,以人性善的假设为基础,以道德自律为核心,以阴阳互补为其方法论,以富民安人为宗旨,建立起了系统的人性的管理模式,它是人类古代文明史上的最高管理理论成就。
第二,以人为本是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特征,以“天地之性人为贵”出发,儒家对其治理思想进行了长期的不懈的探索,从管理模式的人性论基础,到管理手段的和管理方法的人性化,人的生存的物质条件和精神需求,社会的和谐理想等等,都是儒家管理思想研究中心问题,并且都有自己的答案。
第三,儒家通过对人性的认识来建立符合人性的管理模式,是儒家对人类管理的巨大贡献。孔子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和孟子的“仁政王道”的管理模式是以人性善为基础的;荀子的“隆礼重法”是一种“性伪合而治”的人性管理模式,它是以人性恶为其基础的。
第四,儒家始终坚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管理路线,强调“自律化”的管理,因而要通过教育来提高人的道德素质和道德实践能力,使百姓“有耻且格”。同时,还应用宽猛相济的管理手段,必要时也必须要运用法律的猛的惩治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社会的和谐。
第五,儒家强调政治清明和富国富民始终是儒家管理思想的重要内容,这是人本管理思想的必然要求。儒家不但强调政治要文明,还强调要勤政廉洁,要求为政者要有德,要正,是遵守礼法的模范;同时,“富国富民”是儒家一以贯之的思想,因为财富是国家、人民生存的物质基础。
第六,儒家的人格魅力与管理效率的关系,第一次提出儒家的人格为水型人格,即刚柔相济型人格。它包含了仁义、公平、公正、勇敢、矢志不移之德;明察、善化等行为以及宇宙之道等。儒家的水型人格易于上下级的沟通,易于领导权力的有利发挥,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利于管理目标的实现等等。
第七,儒家的用人之道,从人才的教育理论、人才的培养、人才的选拔与使用,以及人才政绩的考核与奖赏,都作了认真的分析。如何用人不仅是古代管理中的大问题,也是今天的国家管理、军事管理、科技管理、社会各种组织以及企业管理中的大问题。管理是生产力,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是这种生产力得以变成现实的关键。
第八,儒家的社会理想和管理的目标结合起来,不但使人们加深了对儒学的社会价值的理解,而且增加了它的现实感,使儒家学说的生命力跃然于纸上。对和谐的社会理想的追求,是人类普遍的价值诉求。儒家管理思想有其明确的目标追求,充分表明其系统性、先进性和完备性。
第九,儒家管理思想的思维方法,中道中和是儒家思想方法的特点。儒家用中道和谐的方法认识世界,形成了和谐的世界观,得出和谐是宇宙的根本规律的认识,于是他们力图用和谐的管理方法去追求和谐的社会目标,进而追求社会大同的理想。 (二)儒家管理思想的消极性
1﹑儒家讲“三纲五常”,我们不难看出,儒家思想核心就是一个秩序的概念,历代统治者推崇儒家与这一概念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统治阶级比老百姓更需要社会的安定和秩序,而儒家思想正好顺应了这一意愿,儒家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统治者统治的文化思想工具。
2﹑ 儒家核心思想中“礼”是最优先的,但其重视程度已经偏离了儒家中庸思想的轨道。礼变得繁琐使人虚伪和做作,礼变得程序化使人往往重形式而轻实质,礼变得复杂化也使人到了头痛的地步。
3﹑儒家的所说的管理的理想境界,是缺乏一些实施的前提的,目标的理想化使得儒家的很多思想不能很好的实施下来,儒家的一些思想是不切实际的,我们在当今的实际操作中,他说的“小国寡民”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些都是受到当时的社会现实的影像产生的思想。
4﹑最后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儒家重视理论教育,但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也正因为如此,儒家重“行”却轻视劳动实践,使儒家后世沦为犬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