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智”来说,在《论语》等传世文献中,“智”的地位仅次于“仁”;在《五行》等新近出土文献中,“智”的地位仅次于“圣”——仁、圣可互换,唯有“智”的老二地位亘古不变。而在道家思想的脉络里,老庄视之为粪土,非要“绝圣弃智”而后快。
但是,对于“智”的相反观点却并不意味着儒道对其相反概念——“愚”——的态度也是对立的,儒家在追求“智”的同时,也经常赞叹“愚”,也难怪儒者个个都像是精神分裂;而在老庄那里,“愚”简直就是至高无上的德性。
在《论语》中,“愚”有两个层面的“正面意义”。
1、“愚”是与“仁”差不多的德性,有“温柔敦厚”的意思。比如,孔子说颜回:“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孔子还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虽然是在否定“愚”,但从这句话也可以看出“仁”与“愚”的近亲关系。
2、“愚”代表的是一种“隐藏自己”的智慧。孔子说:“甯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此“愚不可及”非今天的“愚不可及”,孔子的愚不可及,可是知都比不上的呢!
在《老子》中,老子对“愚”的提倡可谓不遗余力。他不仅说自己是“愚”的,更想让大家跟着他一块“愚”,这样而形成的“愚人社会”,便是其至高的理想了。老子说:
“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庄子说得更彻底而明白,他说“愚故道”,只有“愚”才是接近“大道”的不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