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智慧的含义 [复制链接]

1#


智慧


智慧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


  1.聪明才智。


  《墨子·尚贤中》:“若此之使治国家,则此使不智慧者治国家也,国家之乱,既可得而知已。”


  三国 魏 嵇康 《大师箴》:“下逮德衰,大道沉沦,智惠日用,渐私其亲。”


  宋 梅尧臣 《桃花源》诗:“英雄灭尽有石阙,智惠屏去无年华。”


  袁鹰 《篝火之歌·为家乡画图样》:“用双手把图样变成现实,靠你,靠我,靠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2.梵语“般若”(音bo-re)的意译。佛教谓超越世俗虚幻的认识,达到把握真理的能力。


  《大智度论》卷四三:“般若者,一切诸智慧中最为第一,无上无比无等,更无胜者,穷尽到边。”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万行归空,千门入善,辩才智惠,岂徒七经、百氏之博哉?”


  《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神通能动於十方,智惠广弘於沙界。”


智慧的分类


  依据智慧的内容以及所起作用的不同,可以把智慧分为三类:


创新智慧,可以从无到有地创造或发明新的东西。如策划、广告、设计、软件、动漫、影视、艺术等都属于创新类智慧产业的范畴。


  发现智慧,可以发现虽然本来就存在但还没有被认知的东西。有些科学研究,如天文学、考古学、地理学等就主要属于发现类智慧产业的范畴,另外,新闻也属于发现类智慧产业的范畴。


  规整智慧,可以运用现有的规则如法律、法规、制度、政策、方针、方法等来调整、梳理、矫正、改变已经存在的东西。如司法、会计、教育、培训、出版等都属于规整类智慧产业的范畴。


  (庄一召《关于智慧产业》)


  智慧相关概念 系统智慧:智慧是一个质点系统组织结构合理、运行程序优良以及产生的功耗比较大的描述。无智慧的质点组合搭构成某种空间结构,在外力场作用下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和方向运动,同样质点数的情况下,系统结构的合理性,内耗与功效的大小决定了系统智慧的高低。结构越合理,内耗越小,功效越大,系统的智慧越高,反之越低。智慧是一个相对概念,并不局限用于人类,任何物体组成的体系都有智慧,只是高低不同。以沃尔马为例,沃尔马的零售系统相对于和它数量一样的零散的杂货铺来说是一个较高的智慧的系统,因为沃尔马有一个各子系统密切互动的高效的组织结构和合理的产供销流程。


  人的智慧的高低,其本质也是取决于其脑神经细胞的组织结构合理与否、思维方式(精神场的波动属性)优良与否和由精神场引导的行为结果功耗比大小。人的智慧是内精神场与外精神场相互作用内精神场优良性波浪式上升的结果。在外精神场以及时空的共同作用下,人的智慧的高低可以改变。

分享 转发
TOP
2#

从哲学上讲,智慧是最本源的关于人自身的规定,这种规定首先是人对自身的区分,其次才是人与动物的区分。智慧的这种人自身的规定,就是指当人为一对象所激动时,它要与自身相区分,也就是具有能进入一种忘我的精神境界的能力。这里人自身其实是他的已给予性,包括本能。
智慧本身不是哲学,但它能召唤对于它自身的思想,而思想是关于理性的规定。哲学正是理性,即思想的规定。可见,从智慧到哲学是一个召唤理性思想的生成过程。但这个过程不具有普遍意义,可以说,只有西方智慧召唤到了哲学,哲学不再像智慧那样是人的规定,而是理性的规定,哲学始终围绕着理性自身。
TOP
3#

古代儒家推崇中和之美,所谓“中和”,《中庸》开篇指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一段解“中和”的话,包含了儒家诗学的全部奥秘。既然“喜怒哀乐”等生命原欲是“天下之大本”,那么,就不应该使之堵塞,于是,儒家美学一方面以诗与乐来作为疏导人性的渠道,另一方面则试图使这种渠道规范化,使之“温柔敦厚”而不再有任何破坏性。所谓“发而皆中节”的“和”与“达道”,也就是怎样“发礼节情”、“以道制欲”,达到“发于情、止乎礼义”的境界。而这种境界的实现,正是孔子所提出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过程。这是一个以艺术的作用把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人的自然本性的审美实践过程,也是一个从感性、经理性、再到感性的过程,它的最后阶段是跨入审美自觉的领域。同“兴于诗”相比,“成于乐”更加强调道德修养在审美中的完成。这是最高的道
TOP
4#

哲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爱智慧。但这不意味着智慧就哲学。智慧它指示着宇宙自然之最深邃最根本的奥秘,标志的是一个至高无上、永恒无限的理想境界。所以柏拉图才会说,智慧这个词太大了,它只适合神而不适合人,我们人只能爱智慧。
由此可见,真正意义上的智慧与通常所说的知识是不同的:知识或者科学知识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它们通常都具有功利性或有用性,而人追求和热爱智慧却没有别的目的而只是为了智慧本身,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虽然一切科学都比哲学更有用,但是唯有哲学是真正自由的学问。换言之,哲学家原本或应该是最谦虚的人,他们知道人至多只能爱智慧而不可能占有智慧,因为人生有限而智慧是无限的,而且这种理想的境界甚至不可能依靠人类的无限延续来实现。当然,哲学家们毕竟不甘心于只是爱智慧,加之后来自然科学的进步和发展给予哲学家以很大的鼓舞,于是使哲学从“智慧之爱”变成“智慧之学”就成了他们千方百计企图实现的梦想,虽然这个梦想因为违背了哲学的本性而注定是不可能实现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