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什么是智 [复制链接]

1#

什么是智?



   智的定义:智”,即智慧、聪明,有才能,有智谋。“智”包括重视教育的精神、重视文化的精神、理性精神、科学精神、求实精神、批判精神、反思精神、与时俱进的精神等。






智在求实精神中是真理是与客观实在相符合的认知成果,名与实想统一。智在实践精神中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主要方式,知识与实践相辅相成以及智在其它精神中的重要体现。学习智我们要有创新精神,要学会在坚持真理。孔子认为,有智慧的人才能认识到“仁”对他有利,才能去实行“仁”。只有统治者才是“智者”,他们中绝大多数人都可成为“仁人”,而“小人”无智。儒家把“智”看成是实现其最高道德原则“仁”的重要条件之一。他们要实现“达德”,而要实现“达德”必须经过“知”的五个步骤,即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智的价值是明辨是非,指导行为,自知知人,成就美德。





倡导智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重视文化、崇尚科学、尊师重道、求真务实的民族品格。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23 16:48:47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智   佛教术语。音译若那、阇那。指人们普遍具有的辨认事物、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或认识。也称智慧,但佛教认为智与慧有区别。按《大乘义章》卷九的解释:“言智慧者,照见名智,解了称慧,此二各别。”又谓正在观察、分别抉择事物时,称之为慧(无间道),已经对事物作出决断并通达明了时,名之为智(解脱道)。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由愚昧无知(无明)、不知诸法(一切事物)的因果关系及其真性,妄起颠倒执着而造种种恶业,因而流转生死轮回,受诸苦恼逼迫身心。断除无明烦恼而得解脱即是智慧。佛教经论中有把智比作利剑、利箭、灯光的。如《维摩经》·菩萨行品有“以智慧剑破烦恼贼”,《大智度论》卷十有“智慧箭劲利,破憍慢诸贼”等语。诸经论中还把智慧比作大海,广大渊深难测,并将其分为很多类别。   二智  即胜义智和世俗智。①胜义智,又名如理智、根本智、无分别智、真智和实智。指圣者无漏智缘真如境,或以理智...
TOP
3#

辞海上说:智力指人解决问题或发明创造的能力。从心理学角度看,智力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包括的因素十分多。
TOP
4#

知者、明智、智慧、机智。“智”通“知”。中国古代思想家赋予“智”以丰富的道德和内涵。“智”在知道遵道。学而致知,不知不觉,智而不奸。“仁、义、礼、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而要将这一切联系起来就需要“智”贯穿其中,否则即使有“仁、义、礼、信”加持于身,也都不可能通达无碍。新时期需要把中华民族的道德智慧同人文智慧、科学智慧聚成一体,开启新的智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4-21 19:07:53编辑过]

TOP
5#

孔子的“知(智)仁”统一思想中体现的“尚智”精神。“知”在孔孟的思想体系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时,“仁”中有“知”。据载,令尹子文、陈文子是两个不错的官吏,一个尽职尽责,一个清正廉洁,因此,有人问孔子,这两个人达到了仁的水平没有,孔子以未达到智的水平加以否定。有时,又“知”中有“仁”。《论语·里仁》里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孟子·离娄上》也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是二者弗去是也。”所以,杨国荣先生认为孔子的“仁”包摄了“智”,冯契教授认为孔子的“仁”、“智”是统一的。统一也好,包摄也罢,都说明孔子的“仁”与“智”的确有非常密切的内在联系。从这种“仁”、“智”统一的角度讲,孔子竭力提倡推崇他的核心思想“仁”,实际上也就是竭力推崇提倡“智”。而提倡推崇“智”,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也就是尊重具有知识内涵的科学。这种“尚智”也就是尊重知识、崇尚科学。
TOP
6#

智,大智若愚,大智慧是不用小聪明可替代的。
TOP
7#

智,大智若愚,大智慧是不用小聪明可替代的。
TOP
8#

智慧就是人生前进的方向,因为“树的方向是由风决定,但人的方向是由自己决定的!”聪明的人,不是他有很多的智慧,而是他用了最多的智慧;生命就像是一次飞翔,唯有飞得更高,才能搏出一片光明的天空。充分掌握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了客观世界事物的必然的客观规律,能解决实际问题,善于处理矛盾,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智!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