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礼的“因人而异”性 [复制链接]

1#
荀子云:“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又云:“故先王案为之制礼义以分之,使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贤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

  《礼记》云:“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又云:“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韩非云:“礼者……君臣父子之交也,贵贱贤不肖之所以别也。”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礼记·曲礼上》)


  以上各家对“礼”的见解说明了礼的因人而异性,儒家设想的理想封建社会秩序是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内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  


  在一定程度上,人们很难接受礼对于不同身份(阶层)的人的差异性,认为对于统治者等权利阶级则好,但对于“庶人”这样的阶层则是受礼的压迫。但我们不能离开当时的社会背景,诸子的时代孔子称为“礼崩乐坏”的时代,没有接受过教育的“庶人”等阶层是相对愚昧的,要维持整个社会秩序必须分出层次来,强调“礼的因人而异性”,何况权力阶层也是要受“礼”的约束的。所以,对于“礼的差异性(阶级性)”要结合时代背景加以认识,不能凭主观认识加以武断的作出结论。

[em01]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