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孔子之“礼”[原创] [复制链接]

1#

  孔子之“礼”


      “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


   儒家重视“礼”,意图通过“礼”的推行,辅佐“仁”的实现。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意思是说一个人人过不仁,会怎样对待礼仪呢?一个人如果不仁会怎样对待音乐呢?可见,儒家的“礼”是为仁的目的服务的。林放问(孔子)礼之本,孔子回答说:“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林放的问题,深得孔子的赞许。他认为将排场,摆阔绰,是不合礼的;一味俭省,该有的没有,也不合礼。但两者比较起来,与其“奢”不如“俭”就丧礼而言,与其形式上周到,不如心情上悲痛。孔子的见解是对的,行礼注重的是真心和实效,而非形式。对于君臣之间的礼,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如果君对臣失礼了,臣将会不服,只有君对臣以礼相待,臣子才会对君主忠诚。可见礼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和调整。但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素质的修养起着重要作用。它指导我们在与人的交往中要以礼相待,同时,作为国家的领导者也要保持“礼”这一道德规范和准则,否则将失去民心。

分享 转发
TOP
2#

  在封建时代,礼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利义务的规范和准则。礼既是中国古代法律的渊源之一,也是古代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发过的一帖“南北朝时的引礼入法”中描述了南北朝时“礼与法”的相关情况。

  周公制礼,典章制度较前代更为完备,发展到了郁郁乎文哉的程度,使孔子赞叹不已,宣称吾从周。周人本以尊礼著称,到了春秋时代,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陪臣执国命,等级制度破坏,统治者内部对于礼任意僭用,礼崩乐坏,所以司马迁说,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但由于周代礼制非常完善、周密,仍为士大夫所向往,力图予以恢复。春秋时代,孔子以前的人,如师服、内史过等,与孔子同时的人,论礼的很多。但论礼最多,并自成体系的首推孔子。他一生以诗书礼乐教弟子,《论语》中有34处记载孔子论礼。他从理论上说明礼的重要性,立身治国都非有礼不可。

  “礼” 在古代律法中起着潜在的指导作用,刑、民、工、商等相关律法都是围绕“礼”制定,以达“|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和谐关系之局面。

[em01]
TOP
3#

《礼记》中记载:“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所谓礼就是研究人际关系的亲疏,判断事情的嫌疑,辨别事物的异同,分辨事物的是非。是一种原则、法律也是一种标准。

儒家思想重视礼,主要是因为礼是维持等级制度的需要、是维持社会关系的需要、也是个人修养的需要。孔子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这是说明了礼是为了交流而制定的,是为了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礼对国家统治的维护是长久的,但也要坚持德治和法制相结合,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人们才能得以安心的生存。

在当今社会,人们仍然需要礼的约束,是维持社会关系的纽带之一。礼对个人在修养在这个时代也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只要人们加强礼的知识,待人接物都那么彬彬有礼,整个社会都将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

[em04]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