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复制链接]

1#

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释名》曰:“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礼器》曰:“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故《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

分享 转发
TOP
2#

现在对人对事礼是先
TOP
3#

礼,道德和生活方面的规则和准则,是人们所应遵从的按照某一个标准所制定出来的规范标准,是一种行为方式上的规范,制定某种社会秩序,是人们根据这些秩序约束自身行为,明确自己的身份地位。


董仲舒云:礼者序尊卑、贵贱、大小之位,而差外内远近新故之级者也。

在现今社会当人们遵从一个既定的道德规范时,心中就应首先已经存在有了这样一个可供遵守的规范,人们会按照它的要求来规范约束自身的行为而不会仅仅以法律的条文和准则来约束自己。道德是比法律更高级的一种约束、规范人行为的东西,它不具有强制性。道德层面上的东西若能真正实现其所具有的现实意义比法律或其他的规则等更有效且更稳定、长久。现代社会法律意识逐渐加强,道德意识却逐渐模糊,这样造成的后果是社会交往中的矛盾加深,使得社会秩序混乱。如果现在的人能像古人那样拥有一个“克己守礼”的意识,做符合自己身份地位的事情,那么也会减少很多的社会问题,使得社会能够更加安定、和谐。
TOP
4#

克己复礼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那么怎样才能达到仁呢?孔子说“克己复礼”,在儒家思想中仁,礼是分不开的。很多时候,“礼”是为了达到“仁”的目的“克己复礼”是达到仁德境界的修养方法。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颜回请教如何才能达到仁德境界,孔子回答说: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如果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达到理想的境界了,这是要靠自己去努力的。颜回又问:那么具体应该如何去做呢?孔子回答到: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颜回听后向老师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但决心按照先生的话去做。由此看来,“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克己”的真正含义就是战胜自我的私欲,每一个人都做到“克己”,则“天下归仁”就顺理成章了。“复礼”就是应当遵循天理,要求我们的行为要回复到礼之质“义”上,按公义,公理来办事。


     在当今社会,“克己复礼”也有重要意义,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克制自己的私欲,做到按公义,公理来办事,那么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就不会有太多的矛盾和战争了!

TOP
5#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礼”最早是作为一套文明的规则出现的,相对于野蛮,它是人类进步的伟大标志。中国历史悠久,拥有五千年文明,号称礼仪之邦。古代社会与国家管理方式既非法制社会,也非通常人们认定的人治社会,而是礼法社会。

礼法是礼制与法律相结合的概念,融入哲学家的思想,法学家的智慧和政治家的实践。礼制是德治梦想的具体化,通过礼仪定式与礼制规范塑造人们的行为与思想;通过法律的惩罚维护礼法的绝对权威。先心中有礼而后才能与人相处有礼,学礼行礼最重要的是先理解了礼的真实意义,而后以虔敬之心实践礼,礼不只是外在的规范,还需要内在,我们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一般都是考虑自己多,不以礼待人。

人是群居动物,我们应该习礼懂礼 ,这样在建设文明城市,我们将更好·更快。作为一名学生,学校礼仪显得尤为重要。不要对着忧愁的人表现出快乐,不要对痛哭的人大笑,不要对失意的人夸耀自己。

做为一种传统的文化样式,礼仪对社会的
TOP
6#

儒家所说的“礼”,带有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仪、礼制等多层意思。礼包括所有传统礼义。孔子以来,礼一直是中国的核心精神们看着的“礼”:首先是统治者的店长制度。其次,礼既规定了等级制度,又是人们的日常行为规范。孔子还认为,日常行为中的“孝”“敬”“节”等都是在行“礼”,它们表现出来的行为举止,却是“礼”。再次,孔子充分肯定了知错能改的态度。最后,“礼”作为国际交往的工具,对国家的稳定有重要作用。

《论语》中,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是不成则礼乐不兴,李越不行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措手足。”“能以礼让位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由此可见,“礼”是个人安身立命、处世的重要没得,是与人和谐相处的重要没得,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和总要保证之一。“仁”是“礼”的核心,“礼”是“仁”得以实现的方式和变现手段。

“礼”的作用是“中和作用”,是用来调节社会矛盾的,同时还可用于规范日常行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矛盾,侍御史之间有偏差。中和这些矛盾,调整这些矛盾,就需靠“礼”。在现今生活,人与人之间交往必须的礼貌,也是必须的礼节要求,是决定一个人乃至一个人的成败的重要细节。

TOP
7#


规矩是人定的,一个规矩的订立,必有其意义存在。如果只知道规矩而不知本意,则往往会把本意扭曲了。所谓“礼教吃人”,其罪岂在礼?傀儡是用线牵动的,只能登场唱几句词,而没有自己的主见,它永远不能像活人一般有自己的思想和自己的行为,具有生命和自然的表现。任何一种规矩都有其自然的弹性,能随外在环境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否则只能如同木偶一般,失去了真正的生命,徒具外壳而已。墨守成规也是如此,天下事纷纷扰扰,不是任何章程和规矩所能概括和适用的。只要在不失大原则的前提下,去完成任务,章程和规矩也不过是为了行事方便。


我觉得“礼”中最核心的是“让”和“敬”,礼即是对人有礼貌,懂得谦让和敬重。“让”可以由两个层面来说,一个是“不争”,另一个是“能舍”。能做到不争,便不会去与人计较,更不会为了名利而做出逾礼的事若是人人都能做到,天下便可少去很多不好的事。能不争之后,更要积极的能舍,能舍得财物去助人,能舍得知识去教人,能舍得自己的生命去尽忠。“敬”也可以由三方面来说,一是对人敬,而是对事敬,三是对己敬。对人敬则和气自生,不与人争,而且能相处愉快。对事敬则能尽心尽力,谨慎行事,而不会有亏职守。对己敬则不会做出不敬之事,有亏自己的人格,更会要求自己在道德学问上有所精进。懂得“让”和“敬”那么自然就会懂得把握适度和变通,即懂得取舍,而不至于执死教条。

TOP
8#

礼貌是中华传统美德

有句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就是说礼貌的重要性

TOP
9#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可以形象的把古中国看做一位爱和平的谦谦君子。而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释名》曰:“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礼器》曰:“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故《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懂礼的人,一看就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别人对他的评价就是这人有修养。其实说到这,很多人就会发现礼就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学礼懂礼,会让整个社会变得更加有次序,少了多少争端!我希望国家能在教育上普及“礼”,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