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何以有恶? [复制链接]

1#

    先天人性既然是善良的,恶又何以产生呢?儒家对此一问题的回答也同样遵循着心与天两个路向。心善论认为,人的本心虽然是善良的,但在后天中却不免时时受到伤害,人的善良本心遭到放失,所以会有恶的产生,道德的作用和意义在于把人已经放失的善良本心寻找回来,亦即"求放心"。孟子以"牛山之木"作比喻来说明这个道理:



    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土露之所润,非无萌孽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



    人的先天善心,孟子有时称其为本心,有时称其为良心,有时称其为赤子之心。人的恶并不在于人的本心之中,而在于后天对人的先天善心的放失和伤害。由此出发,道德修养的方向便在于恢复人的先天善心。


    天命论者对于先天之善和后天之恶的论证较之于心善论者要复杂一些,他们以气禀说来解释:具体人性的生成来源于后天出生时禀受天地之气的结果。完全禀得清明之气者则人性之中全是天理或天命,故而是纯善而无恶的,这样的人是极少见的,只有圣人才能如此;禀受的清明之气多而浑浊之气少者,理多而气少,为贤人;多为浑浊之气而鲜有清明之气的,气多而理少,则为斗宵之人;介于斗宵之人和贤人之间的,理与气杂,为众人。人虽有贤愚之别,但人可以通过学习和修炼变化气质,克去气习,恢复天理。天命论者还从天命的角度对心作了新的规定:天命所赋在人则为性,性之在于人的内心则为道德意义上的心。先天人性无不善,则心亦无不善。后天之性有善有不善,则心善而情恶,而情是心之所发。


    心善论和天命论对于儒家性善论的论证路向虽然不同,但其对于论证和说明道德可能性和必要性的意义以及对于指示道德修养的方向的作用却是一样的。在指示道德修养的方向上,二者都强调通过去恶而为善的复心或复性的过程,回复人的先天善性。儒学发展到宋明,经理学的佛学化发展,两种路向都强调格除人欲或物欲对人的善心或善性的污染而回复到人性的本真状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