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己复礼"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西周建立起来的礼治秩序已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当时的情况是,"周室衰,礼法隳",王室衰微,礼法败坏
而诸侯也是贵族世卿专权,如齐之田氏,晋之六卿,鲁之三家
正所谓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 ,子弑其父者有之
"(《孟子·滕文公下》)即孔子所谓的 "礼崩乐坏"
目睹这种种现象,与礼治下井井有条的社会秩序对照,孔子非常气愤
当孔子听说鲁国三位权臣祭祀祖先唱着 "雍"来撤除祭物时 ,就斥责道 "相维辟公,天子穆穆 ,奚取三家之堂" (《论语·八佾》)
而当听说季平子竟然比照天子的标准, "八佾舞于庭"时,孔子更加气愤,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面对当时如此不堪的社会现实 ,孔子主张 "克己复礼"
"复礼就是回归于"礼"
当时不仅社会下层的人不照"礼"行事而"犯上作乱",即使社会上层的人也不照礼行事
孔丘认为,其所以不照礼行事,因为人们都愿意满足他们自己的欲求,照着自己的欲求行事
所以复礼必须"克己"
"克"就是战胜的意思,"克己"就是要用"礼"战胜自己的欲求,能"克己"自然就复礼了
"克己""复礼"实际上就是一回事
"复礼"运用到家庭关系中,就是要维护西周"亲亲"的宗法制度
孔子认为,周礼中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尊尊与亲亲
尊尊即尊贵,是维护等级制的原则,它规定人民服从贵族特权
孔子礼思想的实质,就是依据嫡庶、长幼、亲疏等关系,确定贵贱、大小、上下的等级区别,形成各种名分,按照名分,确定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藉以制定有关社会政治的礼法制度
所有的人都按照礼治规定,等差有序,贵贱有等,各处其位,各奉其事,每个人都恪守自己的社会角色和政治角色,遵循礼的角色规范,规范言行,履行义务,即辨贵贱、明亲疏、别父子、识远近、知上下、使之长幼有序,做到"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礼记·大传》)
《礼记 ·哀公问》说 ,"民之所由生,礼为大,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
"这就是礼的根本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