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礼是指道德的行为规范、审美的行为规范、有序的行为规范。孔子讲“不学礼,无以立”,要求“约之以礼”,“齐之以礼”;荀子也讲“礼者,所以正身也”,“礼以成文”。
礼在应用中,和谐最为可贵。礼仪始于体态端庄,脸色和悦,言谈顺畅,必须端庄、严肃、稳重,不要轻慢、放肆,不要粗鲁、恶狠、傲慢,不要喜怒无常。与人相处必须讲礼,在生活中,应该尊老爱幼,不论是用餐,或者行走,都应该让年长者和幼小者优先。兄弟姐妹之间应该和谐相处,将财务看的轻一些,说话、行为、做事要忍让。与身边的人要和谐相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尽力为别人提供方便。做事不要匆忙慌张,因为忙中容易出错,有要畏难,也不可以草率、随便。
儒家认为,人人遵守符合其身份和地位的行为规范,便“礼达而分定”,达到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境地,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的理想社会秩序便可维持了,国家便可以长治久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