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礼仪 [复制链接]

1#
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

  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总而言之,礼仪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分享 转发
TOP
2#

     现在的社会没有不实行法治的,除了为打击少数违法犯罪分子外,还是为了约束我们的日常行为。有了约束我们就不会为所欲为,随心所欲了。当然,我们还可以用道德的力量来规范自己,这里,道德所规范的就是礼仪了。自古以来,我们就有人之伦,长幼序。礼仪不是多此一举的,它不仅在维系着家族,更在维系着整个社会,乃至整个国家。虽然它的力量在某些人身上毫无作用,但它确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它最起码不会让社会在大面积上乱作一团。
TOP
3#

礼既是富于差别性、因人而异的行为规范,所以“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左传·庄公十八年》)。每个人必须按照他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去选择相当于其身份的礼,符合这条件的为有礼,否则就是非礼。举例来说,八佾舞是天子的礼,卿大夫只许使用四佾,鲁季氏以卿行天子之礼,八佾舞于庭,孔子认为非礼,愤慨地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树塞门和反坫是国君所用的礼,管仲采用,孔子批评他不知礼。历代冠、婚、丧、祭、乡饮等礼,都是按照当事人的爵位、品级、有官、无官等身份而制定的,对于所用衣饰器物以及仪式都有繁琐的规定,不能僭用.
TOP
4#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是说:克制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礼的要求,是实现仁世的基本途径和方式。
  从其所说“夏礼”、“殷礼”、“周礼”来说,礼便是社会制度之一种,或说是较基本的社会制度或规范;“礼乐不兴则刑罚不明”,可知“礼”之外还有个“刑”的制度或规定。可以这么说,夏商周三代的制度名称基本上便是由“礼乐”和“刑罚”构成。孔子也用过“法”这个字眼,如“法语之言,能无从乎”,但这里的“法”却不含有“制度种类”的意义。
现代社会多用“法”来表示国家级的规章制度,如宪法、刑法等。将古今这些名称的使用作一对照,不难看出:现代人所称的“法”中含有许多古代“礼”的内容,如“宪法”、“民法”“婚姻法”等所表示的多是古代“礼”所概括的制度类型;而“刑法”、“治安处罚”等,则属于孔子时代“刑罚”所概括的制度类型。
   孔子讲究礼治,不排斥刑罚,实际上就是现代人所说的主张法治而不主张人治。孔子曾说:“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意思是说:那些少数民族地区的虽然也有首领(人治),却远远不如华夏各诸侯国中没有君主治理得好呢!孔子显然是主张用完善社会制度的方式来治理社会的
TOP
5#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这从礼纪中就可得出这样的结论.整个东亚及东南亚的文化的精华均是传承华夏文明就是确证.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礼仪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上不同的概念。“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在中国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因而带有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特点及局限性。时至今日,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我们必须舍弃那些为剥削阶级服务的礼仪规范,着重选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加以改造与承传。这对于修养良好个人素质,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代价值。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