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荀子 礼学 简论 [复制链接]

1#
荀子用礼是先王之道、诸侯治国之道、宇宙主宰,以及礼矫性养欲、规范行为,证明礼的政治价值、人生价值和形上价值。在礼的发生论方面,荀子通过天人相分的论证,否定了礼与天的联系;并由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证明了礼因“欲”生和礼为“分”生;此外,荀子还探讨了具体的礼的制作问题。在礼的本质论方面,荀子判定礼主要是政治制度,兼具道德规范和宇宙之道等双重属性。在礼为人之本质论方面,荀子以有礼与无礼作为人物之别的标准,以言行是否合礼作为圣人与凡人的区别,以是否实践礼作为社会等级重构的依据,但是,荀子却无法化解人性与人的本质问的对立。在礼的认识论方面,荀子视礼为认识对象,以礼有可知性和人有认知能力证明知礼的可能性,以心灵为知礼的物质器官,并限定知礼主体为圣人和君子。在礼乐同构论方面,荀子从礼的角度观察乐,得出礼乐同功、同源、效法对象相同,礼之“别”决定乐之“和”的结论。在隆礼重法论方面,荀子援法入礼,并用政治层面的礼法并重和理论层面的礼尊法卑重新规划二者的关系。在礼以解“弊”论方面,荀子以礼为标准批判荀子,指出诸子之“弊”在于违背礼乐。
分享 转发
TOP
2#

礼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一向被视为儒学的核心。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苟子等都对礼的作用和价值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从孔子的“克己复礼为仁”、“不学礼,无以立”、“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到孟子的“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再到荀子的“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我们不仅可以看出儒家对礼的执着追求,感受到礼在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方面的重要功能,亦可领略到“礼之用,和为贵”所揭示的治国理政、协和万邦的真谛。
TOP
3#

礼仪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现象往往是诸多文化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综合,这种综合通常是在人们熟视无睹的情形下形成的。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一种文化现象出现后,隔上两三代人,大家就都不记得它的来历了,过千万年后,人们再试图确定它最初发生在哪个生活领域将会非常困难。
TOP
4#

礼就孕育于原始社会的风俗习惯之中。到了西周时期,周公“制礼作乐”,揭开了中国礼乐文明的序幕。后经儒家的丰富和完善与历代统治者的倡导和推行,礼逐渐成为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礼治最终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治国方略。综观中国历史,礼作为约束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准则和维持社会秩序的基本规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而且成为华夏文明的标志。唐代学者孔颖达在解释“华夏”一词的涵义时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著名史学家柳诒徵先生也曾说:“中国者,礼仪之邦也。以中道立国,以礼仪立国,是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相比较而言最具特色之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