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提倡“为己之学”,讲究“中庸之道”,他的思想核心是“仁”。仁义理智信都是孔子的大道,仁的实现通过礼。《论语》中记录了孔子对“仁”的多次阐述,如“克己复礼为仁”,这个定义从政治的角度理解“仁”,即只有恢复礼制,巩固礼所制订的政治秩序的行为才能叫做“仁”。此外,《论语。颜渊》中,颜渊问“仁”的具体条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阳货》中,“子张问仁于孔子,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仁”的概念是从家庭出发的尊卑长幼,贵贱亲疏的无差别的爱。“仁”的本质是爱人,而“爱人”是体现在孝、悌、忠、信的道德礼教以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奴隶秩序上的,带有鲜明的阶级性。孔子中庸思想所具有的灵活性,完全服从他所要达到的道义原则。他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这就是说,君子对任何的事或人,好恶取舍,都没有固定的成见与办法,“无可无不可”,但必须服从道义的标准。而他所谓的道义原则,系指礼而言,即周朝奴隶社会的统治秩序与规章制度,也是这是符合后来封建统治阶级的要求的,并且在和平的年带总会被推倡,而颠覆的时代总会被打倒。社会的秩序总会有秩序和破坏秩序的发展变化,所以孔子的思想回不断被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