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字的繁体写作“羲”,《说文》:“羲,从我从羊。”段氏注:“从我从羊者,与善、美同义。”由此可知,“义”就是善与美的标准,其实质也就是“仁”。《礼记-礼运》篇云:“仁者,义之本。”“仁”在《论语》中出现的次数最多,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在孔子那里,仁是万善之源,任何具体德目都从仁生发出来。所以孔子说:“苟志于仁,无恶也。”也就是说,只要一个人具有了“仁”这一德性,他的一切行为都是善的和道德的。任何一种道德行为都是出自于“仁”。作为道德主体的内在德性的“仁”必须要通过一个中介进行转化才能表现出来,这就是“义”。可以说,义自仁而出,不仁也就不义。《朱子语类》卷六云:“义者,仁之断制。”这句话也表明了仁心要转化为德性时,“义”起到决断作用。朱子曰:“义者,制事之本,故以为质干。而行之必有节文,出之必以退逊,成之必在老实,乃君子之道也。”此言君子行事之法,行一事,义、礼、逊、信,缺一不可,但应以义为本。若不言事而言心,则立心之大本却在仁。唐代韩愈日:“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为义。”说明义是以仁为基本原则的。在孔子的心目中,所有的德行虽然以仁为根源,但却表现在对义的直接履行。正因为如此,孔子及其弟子一般直接将德行叫作“行义”: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