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讨论] [复制链接]

1#

而等到成年了再来看《中庸》,却觉得鲁迅的文字未免偏激了点,国学之所以成为国学,一定有它成为国学的道理。先来解释一下,什么是中庸。中庸即儒家的一种主张,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在《论语》中,孔子把在“中庸”看成是一个最高的道德标准,也是他解决一切问题的最高智慧。其含义大致有三:执中守正,就是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折中致和,就是执两用中和而不同。因时制宜,就是与时俱进,通权达变,随机应变。所以综合起来,中庸,就是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在处理矛盾时善于执两用中,折中致和,追求中正、中和、稳定、和谐。并且随时以处中,因时制宜,与时俱进。


    但是中庸的真正的内涵在很长时间里都被人误解了。我曾看到过有人提出过这么一个问题:比如:我在大街上碰到不公平的事,只要不涉及我的利益,我不去管,我保持中庸,我在社会上不去做坏事,我也不去做好人,这样能行么?但是这种答案是错误的。中庸的思想真正的解决办法是量力而为。重要在“度”。如果在大街上碰到这样有人抢劫这样的事,如果我个头弱小,我会立马报警,或喊其他强壮的人,或立即团结其他人来帮忙,而不是坐视不理。小人者遛之。有勇无谋者上前制止,不被捅一刀,也被一脚踢飞,不救人反害己。这两种都不被推崇。中庸者,在度,在于衡量利弊后行事。当然勇者是被大家赞赏,赢得了掌声,但伤的是自己,这次会被踢一脚,下次说不定就丢了小命。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