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复制链接]

1#
“义”的基本义是什么呢?孔颖达疏:“义者宜也,尊卑各有其礼,上下乃得其宜。”意指思想行为要遵循和符合标准。《礼记-中庸》也解释道:“义者宜也。”这就是说,人们要按宗法等级制度中所处的地位和名分言行,各得其宜,就是“义”;反之就是越礼、非分,就是不义。因而,《论语》一书中,“义”的本义就是指做事要符合应该遵循的道理和原则。如: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以上这些语句中的“义”就是“宜也”,即合理恰当的意思;或者作“义者,行事之标准也”之注解。当然,作为一定的标准和原则的“义”,总是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并与一定的社会规范相联系,而封建统治阶级的意志体现就是“礼”。《左传》成公二年载孔子说:“礼以行义。”就是说,礼是人们行为的依据,符合礼的行为方为义。《左传》文公七年:“义而行之,谓之德礼”也是此意。由于“义”反映礼的要求并受到礼的规范。因而,“义”作为人们行事的准则,即为一种合乎礼的“应当”。由于“义”反映礼的要求,并受到礼的规范,因而“义”的内涵、特征及其性质同样取决于“礼”。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