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六、义利相依 [复制链接]

1#


[经典学习]六、义利相依


不能离开“利”来抽象地谈论“义”,因为,“义”正是用于调整利益关系的。谋取公众利益,谋取自己的正当利益,正是“义”的要求。


民之有君,以治义也。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一》)


译:人民有君王,是为了达到正义。正义可以产生利益,利益可以让人民富足。



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荀子?大略》)


译:正义与利益,是人共同需要的。即使尧、舜在世,也不能断除人民的欲望和利益,然而他们却能使人民的欲望和利益不会战胜自己的爱好正义之心。


古人以利与人而不自居其功,故道义光明……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耳。([]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卷二十三)


译:古人用利益给予人,但不以功劳自居,所以道义光明……既然没有功利,那么,道义就是无用的空话了。


夫欲正义,是利之也;若不谋利,不正可矣。吾道苟明,则吾之功毕矣;若不计功,道又何时而可明也。([]李贽《藏书》卷三十二《德业儒臣后论》)


译:要有正义,就是有利于他人,如果不谋取利益,就谈不上什么正义。我的道理如果明白,那么,我的功劳就相应完成了。如果不计较功劳,道理又何时可以明白!


立人之道曰义,生人之用曰利。出义入利,人道不立;出利入害,人用不生。([]王夫之《尚书引义》卷二)


译:人的立身之道是正义,满足人的生活需要的是利益。离开正义,进入利益之中,人就不能立身;离开利益,进入危害之中,人就不能满足生活需要。


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颜元《四书正误》)


译:遵循正义来谋取利益,倡行正道来计较功绩。(谊:与“义”同。)



人之生也,莫病于无以遂其生。欲遂其生,亦遂人之生,仁也。欲遂其生,至于戕人之生而不顾者,不仁也。([]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卷上)


译:人的一生,最大的问题是不能满足人的生活需要。要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也满足别人的生活需要,就是仁。只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甚至伤害他人的生命,对别人置之不顾,就是不仁。(节选自:陈杰思著《中华十大义理》中华书局2008年版)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0:03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是啊!“利”和“义”是不可分割的,因为它们都是人们所需要的,没有利益的驱使,无论是“仁”还是“义”都只是一句空话;而没有“‘仁’,‘义’”约束的“利”又会让人丧失更多。

     利益的驱使点燃了人们奋斗的激情,而利益的有限性又决定了人们必须通过竞争才能获得,而竞争就伴随着“仁”与“不仁,“义”与“不义”的出现。可以说“利是仁义道德的试金石,仁,义又是利的约束法规。”是利益在检验着‘仁’与‘不仁’,‘义’与‘不义’,反过来又是仁义在约束着利益的边沿,没有了仁义的约束,人们很可能会为了利益,违背道义,背叛亲情,出卖友谊,其结果我们可能会丧失一切,包括我们获得的那些利益,这样的利益只能是短暂的,要想满足我们的欲望,就必须遵循正义来谋取利益,倡行正道来计较功绩。

    所以说嘛,在“义”与“利”之间,我们一定要把握好,不能偏其一方,否则我们都不会满足我们的需求!

TOP
3#

义和利,在大多数人眼里义的魅力远没有利的大吧,你看他的笔话都没有利多。

但!其实一个真正识时务的人是不会把它们分开的,义是利的基础,只要义有了,那利就会接踵而至,如只注重利而无义的称垫,即使材料在好在坚实也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的。

所以我们追求利时也应先思考哈义,看我们是否能在以后的利中走的更好更远

TOP
4#

       见利思义,义利统一的最根本的实质是,要人们正确处理好道德和利益的关系,处理好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团体利益与社会利益、团体与团体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即私利和公利的关系问题。公利代表“义”,凡不以公利为重者便是私利。在《周易》中“元、亨、利、贞”之“利”是指宇宙、社会的公利,所以乾卦《彖辞》说:“保合太和,乃利贞”,天能保合太和之景象,就能普利万物,是天运行的正道。《文言》说:“利贞者,性情也。”天的“利”德就是利物。天的“贞”德是有其规律之正。这是天的本性及其表现。在我们民族的传统道德中,十分推崇先公后私,公而忘私的美德,大公无私则是更高的道德境界。
TOP
5#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趋利和利己是人的自然属性,是不需要别人去教也会掌握的,但如果有人去刻意的强调利己,那事情将会从相反的方向去发展。而趋义和利他才是人的社会属性,是必须要有人去教的。为此,我们只有正确对待义与利,社会才会有条不紊的发展。
TOP
6#

中国的道德从来就不简单的否定人们对利益的追求,另一方面也感到如果人们对利益的追求全然不受任何约束和引导,那势必会造成现实利益关系的恶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华道德提出了以义为上的重要思想。孟子的一段话充分反映了这一主张:“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因为追求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满足是人人都有的欲望,欲固不可禁,但假若人人各顺其欲也,现实的利益关系势必恶化,所以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TOP
7#

“义”和“利”是不可分的。但是对于君子而言,在关键时刻是能够舍身而取义的。只有正视“义”与“利”的关系,才能做到像古人君子那样的舍身取义。
TOP
8#

在社会中很多人因为利的膨胀而放弃了义,殊不知义和利是相互依赖的,没有了利,就没有实现义的物质基础,而没有了义,也就没有了实现利得意义。那些因为利放弃了义的人,最终也会受到社会的制裁和良心的谴责。

TOP
9#

以对利益的渴望来催动人们奋斗,拼搏。

以道义来约束人们争取利益的方式。

那么人们既可以获得利益,又不会在道义的大前提下损害到他人的利益,两相其利,秋毫无犯,岂不美哉!

TOP
10#

义与利的选择

子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正如“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一样,把“义”与‘
喇“作为一对对立的范畴并列起来,让你作二者不可得兼的选择。
    你选择‘义“还是”利“呢?
    其实,你已没有选择,因为你只能做君子,不能做小人。
    正因为如此,才形成了“君子羞于言利”的传统心态。直到进人市场经济体
制的时代,人们才发现,君子也要“不羞于言利”,该做的贡献要做,该拿的钱
也照样要拿。也就是既要“喻于义”,也要“喻于利”。
    于是便有了“义”与“利”之间的若干纠葛,若干不清,若干的尴尬人做出
若干的尴尬事。比如说“义演”还是‘利演“的问题,劳动所得还是贪污受贿的
问题,如此等等,举不胜举。
    问题是不是出在“利”这头猛兽一旦被释放出来,“义”就不大招架得住呢?
就像古希腊神话中潘多拉的魔盒一样,一旦放出了魔鬼,人间就不得安宁。
    所以,圣人要把“义”与“利”分别开来,并用君子和小人加以严格的界限。
其用心良苦,不外乎是要求我们重“义”而轻“利”罢了。

TOP
11#

“义”,是我国古老的道德范畴之一。墨子认为:“为义就是利,能利天下者就是义。”这个利是公利,符合社会要求之利。要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传统文化有重义轻利的倾向,随着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见利忘义”的倾向。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把“义”与“利”结合起来必将成为主导趋势。“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TOP
12#

正义与利益,是我们都需要的。然而义与利是相互依存的,我们不能脱离开利而来谈义,这是应为“义”是用来调整利益关系的工具。但是这里的利所指的是公众的利益和自己的正当利益,现在社会中有些人为了让他人高兴而不顾公众的利益甚至放弃自己的正当利益,这样虽然让人是受利了,但这已经违反了义,已经变成了奉承,这便是义和利的不统一。

人的立身之道就是义,满足我们生活需要的是利益。离开正义,进入利益之中,人就不能立身;离开利益,进入危害之中,人就不能满足生活需要。所以,我们在谋取利益时一定要遵循正义,做到见利思义,义利统一。

TOP
13#

看到这个论题,我就想到了孔孟的利义观。孔孟义利观的基本观点是义高于利,义主利从,但并不排斥谋取正当利益。孔子提出“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明确以义作为谋利的准则;倘不符合此准则,则“君子固穷”,宁肯饿饭也不取。孔子因此对饿死首阳的伯夷叔齐评价很高;对安贫乐道的大弟子颜回称赞有加;他自己在陈绝粮,处于困境,仍“讲诵弦歌不衰”孔子是言行一致的。孔子认为,义字当头还是利字当头,结果是大不一样的。“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利字当头,争权夺利,必然激化矛盾,积仇积怨;不利于解决全局问题和大局问题
TOP
14#

义利相依,若繁忙的货车是利的话,红绿灯就是义,不看红绿灯交通就会混乱甚至灾祸,而且只有遵守红绿灯才能获得最大的利。

     这个比喻只是说明两者的关系,而为什么义利相依,貌似从未有人回答,也从未有人讨论。古人仅仅说了义利相依的重要性和两者分离会有什么后果,我看材料中好多评论都是拿古人的话论来论去,古人说的很明白了,你们又在那重复。学而不问则殆,问而不浮则罔。学而问,问而思。那我就试着探索下为什么要义利相依。

    义与利,义的范围很广简单来说就是帮助他人讲究信用,人类是一个集体社会,我们通过互相交易互相帮助使我们更加富有, 交易的基础是我们互相信任,我们都有困难的时候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如果为了利抛弃义就会失信于人,当你困难时没人帮助你。我们生活是为了幸福,而幸福就是物质与情感的满足,情感是朋友亲人给予的,抛弃义追求利即使获得了更多的物质却丢失了情感,这不是真正的幸福,这就是为什么要义利相依。古人多次说义利相依的重要性是为了警示世人不要为了眼前利益抛弃义。

TOP
15#

随着历史的发展,“义”字已不再代表“忠义”,而有了新的含义。

  黄花冈起义时,大批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林觉民率敢死队冲进两广总督衙门,与清兵浴血奋战,中弹被俘,从容就义。喻培伦胸前挂满一筐炸弹,冲锋在前,弹尽力竭,后被俘,英勇牺牲。

  解放前,由于国民党腐败无能,经济趋于崩溃,洋货充斥市场。著名作家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买美国救济粉,被称为“表现我们民族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如今,我们生活在与他们完全不同的时代里,我们不会像古人那样去“尽忠”,也不会像烈士在腥风血雨中献身。那么,舍生取义于我们又是何意呢?

  有人会说,如今这“义”字,既非“忠义”,又非“正义”,而是“义气”。说起义气,自然会联想到“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他们“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关羽死后,张飞难以抑制悲痛,借酒消愁,鞭挞士卒,命其连夜赶制孝服,结果招来杀身之祸。刘备发誓要踏平江东,不顾诸葛亮等人劝阻,率举国之兵讨伐东吴,结果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几乎全军覆没,他本人也命丧白帝城。刘备和张飞为义气而丧失理智,给自己和国家带来灾难。

  在今天和平环境中,我们虽不致牺牲生命,但“舍生取义”并非离我们而去。“舍生”已不限于舍弃生命,也包括与生命同等重要的个人利益。“取义”也已不限于正义,而是包括正义在内的一切公益。这种意义上的舍生取义,虽不像先前的义士、烈士那般气壮山河,但却是不可低估的一朵火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有平时肯为公益放弃个人利益,在关键时刻才会毫不犹豫地献出生命。

  时代呼唤这种精神。只有这种精神在每个人心中牢牢的扎根,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我们的民族才能崛起。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