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仁和义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仁是修身要达到的目标,而“义”则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因此,儒家往往将仁和义并提,孟子提出:仁是人的本心,而“义”则是人的正路。将“义”作为实现“仁”的必由之路,一切言行都要符合“义”。对于君子来说,如果承诺违背“义”,那么承诺就无须信守,如果行为违背“义”,那么行为也可以不必去做,关键要看承诺和行为是不是符合“义”。孔子提出杀身以成仁,孟子提出舍生而取义,将仁、义放在了超越生命的位置。民族英雄文天祥慷慨就义之后,人们在他的衣带上发现了这样一段文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为何事?而今而后,可以无愧!”他为民族安危置生命于不顾,不惜牺牲,最终取义成仁,成为名垂青史的民族英雄。
孔子认为,一个人不仅要当仁不让,而且还要见义勇为,看到适宜礼制的事情不敢去做,就不是真正的勇敢。儒家的这种观点对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见义勇为和助人为乐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