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
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义谓天下合宜之理,道谓天下通行之路。
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管子最早提出了“义”(管仲,《管子·卷一·牧民第一》)“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右国颂”,“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估计比孔子早提出礼的概念。
下面是“义“的详细解释:
义最早是会意字: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示仪仗;“羊”表示祭祀品.本义:正义;我的威仪;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有义德之美。
孟子则进一步阐综了“义”。他认为“信”和“果”都必须以“义”。《孟子·离娄下》:“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明·黄道周《节寰袁公传》:“一日,请权贵祗候乾清门,出声无律。公(袁可立)引咫尺之义折之。”
①公正的道理;正直的行为:正义、道义、见义勇为。
②情意:义气、信义、情义、无情无义。
③意思:意义、含义、字义、定义、断章取义。
④抚养或拜认的亲属关系:义子、义父、义母。
⑤假的;人工做的:义肢、义齿。
⑥姓。
义与仲,在排序中为次,纪念:管仲,孔子,民间名号的习俗称呼!
义,善也。引申之训也。从我。从羊。威仪岀於己,故从我。董子曰。仁者,人也。义者,我也。谓仁必及人。义必由中,制也。从羊者,与善美同意。
儒家把“义”与“仁”、“礼”、“智”、“信”合在一起,称为“五常”。其中的“仁义”成为封建道德的核心。《论语·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同本义义固不杀人。――《墨子·公输》
义不杀少。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引喻失义。――诸葛亮《出师表》
度义而后动。――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宋·苏洵《六国论》
以忠义勉其子,过庭多长者之言。——明·钱谦益《袁可立父淮加赠尚宝司少卿》
又如:仗义(主持正义);义断恩绝(恩情道义断绝);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容推辞)
义的古意与今意具有相似的含义,说明我们要一直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