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渊问孔子:“何为仁?”
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其意是:如果人们能够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这就是“仁”。一旦人人都能够克制自己,使言行符合“礼”的要求,天下也就可以实现“仁”了。颜渊又问:“请问其目。”孔子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礼记曲礼上》云:“道德仁义,非礼不成”。《礼记礼运》云:“人藏其心,不可测也。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也。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
这些都说明了徒有仁而无礼是不行的。只有礼而无仁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在儒家中,仁和礼是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仁需要礼才能彰显,而礼也需要仁来支撑。
礼并不只有钟鼓玉帛等外在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内核,就是仁。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礼是建立在仁基础上的礼,不但要讲制度,讲规范,还要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在人际交往时,无论是什么时代,一个人如处处行礼,但内心一点敬意也没有,这样的人就表现的虚伪,从长久来看,根本起不到任何建立或维系关系的作用,更甚者,反过来还会破坏了礼本来的沟通功能和道德实践的意义。比如说,在双方和解的过程中,虽然说“对不起”是和解的意思,但当一个人敷衍地说“对不起”时,“对不起”就不是真的有诚心的道歉,它的作用便遭到了破坏,更甚的是惹来对方的反感。
在日常的生活中,心中有仁还不够,还要用一种和谐,礼貌的方式表现出来,爱一个人不只是在大脑中想想,还要表达和付诸行动,要让对方感受到你的心意,就要有礼、有诚。大脑中有爱的想法,但对爱的人却是粗暴无礼,甚至大大出手,如有些丈夫打妻子,这就是极端的不仁。当然,对别人有礼,但心中无诚无仁,这也是不道德的,只会在长时间的相处中被认为是虚情假意。(排除只是短暂流动交往、陌生人的利益交往,或者是工作的需要等)。
学习好儒家“仁”与“礼”的关系对我们自身为人处事以及国家构建和谐社会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