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孔子的“仁” [复制链接]

1#

     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仁有诸多定义,如文明人同化野蛮人、人与人之间的亲密交往等。那么,孔子提出的仁又是怎样的含义呢?



     众所周知, 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他的学说、观点深刻的影响着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生活,基本上中国文化所体现出来的特征都可以从他那里找到根源。他的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被后人传承、学习。



      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他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在《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多达百次之多,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孔子对“仁”的定义有:其一为“仁者爱人”,其二为“克己复礼”,而“爱人”不仅是人道原则与理性原则的统一,同时也是情和理的统一,他认为一切符合“仁”的行为都是既合“情”又合“理”的。而中国人对“仁”下的定义是“仁者、人也”,“仁”是“人”字旁一个“二”字,也就是说,只有在“二人”的对应关系中才能对任何一方下定义。在传统中国,这类“二人”的对应关系包括: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而“克己复礼”就是指对思想行为进行自我制约,以达到符合社会规范、社会要求的境地。一旦人们都做到使自己的思想行为符合社会规范、社会要求,他所向往的那种包含着和谐在内的理想的社会境界就会到来,所谓的“天下归仁”。这对现今构建和谐社会有很大帮助。
     孔子思想体系中“仁”这一重要概念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有内在的如何达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实现“仁”的方式方法;小到个人理想人格的培养,大到治理国家的理想社会行为,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包括个体及群体生活在内的思想和行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养体系。它提倡仁爱、亲民、执中、忠恕, 强调“修己”、“向善”,希望以此来建立一个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界。其实,要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的是要秉承“修己”、“内省”,因为一个和谐社会是否能够建立并持续发展,关键是要有高素质的社会责任感强的人作为主体,而高素质的人的培养,不仅需要科学知识、法律意识的教育与培植,更需要人具有主动地进行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实践精神。内因至关重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6-8 15:21:31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