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善”和“仁” 的区别 [复制链接]

1#

   善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善不能离开运动、变化和行为单独存在,不能离开运动、行为和存在的主体——具体事物单独存在。善存在于具体事物和具体主体之中,存在于运动、行为和变化之中。善行、善事必有善主,恶行、恶事必有恶主。善主、善行和善事中必然包含着善,恶主、恶行和恶事中必然包含着恶。


   人类关于“善”的本质、关于“善行”问题的认识,具有悠久的历史。


       “可欲之谓善”,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人对善的理解,也是我们的先哲最早对“善”的解释和定义。善就是“可欲” ,就是人的欲望可以得到满足;这时期人们关于善的概念比早期已经有了很大的扩展,已不再仅仅指羊多、食物多、有饭吃等等原始含义,而是已从食物对人的生存的支持,对人的食欲的满足扩展到了一切事物对人的生存、生命的欲望的满足。

   佛教认为善行是对自己有益的,对他人亦是有益的行为;是在今世好的,在来生也是好的行为。这四个条件具备,才能算是纯善的行为。


    佛教所说的善法就是指包含善的行为,善法就是善行。善法有世间的,有出世间的;种类繁多;但简单点来讲,最基本的善法,不出十种,叫做“十善”。这十善法,即是十恶法的反面:身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意不贪,不嗔,不痴。


    若再从心理上来研究分析,这善法(善行)的心理,可得十一种,在唯识学上,叫做“善心所法”。善行是善意、善心的存在和表现形式,善意、善心是善行的内容和本质。善心、善意不是凭空在人脑中形成和产生出来的,而是由十一种社会知识作为根据的。


        仁( rén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又《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庄子.在宥》: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清谭嗣同《仁学.界说》: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虚心,故虚识。


          “最初只有人字,后以二人相爱,人旁加二为仁,故仁由人而来。仁固可作仁义解,也可作人解。我认为克己复礼为仁的仁字,宜作解。以孔子之话作本论,《论语》中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观过斯知仁矣井有仁焉,这些仁字,都应作解。而一般学者以其字之为仁,多曲为之解,求其说,而不得要领。故上例我以字应作解。否则,井有仁焉,作仁义之解,难以解通。又以其他著作为旁证,可知人、仁同义。例如《礼记表记》说,人也谓施以人以忠恩也。人与仁同义……《论语》所谓人者仁也仁者爱人,即本此义。皆由于人、仁同出于一源,且关系密切。把仁字均解为仁义,难以自圆其说、令人信服(引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64-465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月)


    仁,就是二个人字,从这个字的形我们看到了这个意思。那为什么这样写这个字呢,古人的意思是什么呢?我认为这是对“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害人人,人人必将害我。”的简写。这句话中两次使用二人组合。所以就是仁的意思了。仁是道的一种。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仁”字始见于儒家经典《尚书·金滕》:“予仁若考。”仁指好的道德。孔子首先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仁的内容包涵甚广,核心是爱人。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儒家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说,这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孔子的最高境界是仁,但这不是个人处世的匹夫之仁或小恩小惠妇人之仁,而是治理有方为民 造福的大仁大义;“克己复礼,仁在其中”,好象仁这个境界很容易达到,但孔子说的不是一 人个人的仁,而是有权势在手的统治者的仁,要这些人克服自己的私心欲望,遵守秩序,有步骤 地管理国家,这决不容易,自古极少数大权在手的人能做到;连孔子自己也不好意思说能做到, 只敢说自己好学,常自我反省,希望能接近仁。

分享 转发
TOP
2#

我认为,善与仁实际上是没有本质区别的,它们讲的都是人的善。但是,相对而言,仁的境界更高一些,因为仁的“仁者爱人”等学说讲的不是个人的小仁,也不是小恩小惠的善,它讲的,是有关家国天下的大仁大义。一个人,如果达到了仁的境界,就一定达到了善的境界,但是,如果一个人达到了善的境界之后还想要达到仁的境界的话,恐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TOP
3#

“仁”分大‘仁’和小‘仁’,大仁包含十大义理,通俗点说,大仁(真善美……)非义“善”字可包囊的,小“仁”语境不同亦可做不同解释!

  期盼大家多晒“高论”,敬候“石破天惊”之语!

TOP
4#

仁者爱人,达则兼善。仁与善不仅表现为乐善好施、救人于危难,其更为重要的内涵也许是前贤康有为说过的:“及同类者,仁也。”不难看出,仁与善的理想中含有丰富的平等、博爱思想和自由、发展的理想。
TOP
5#

善是“小”,仁是“大”。
善积累起来能成就一个人,仁积累起来能成就一个天下。
善可以改善一个社会的整体风气,而如果一个社会有了仁,就不存在“改善”的问题了,因为两者从境界上来说,是两个档次的。仁要高一筹。
TOP
6#

孔子的最高境界是仁,但这不是个人处世的匹夫之仁或小恩小惠妇人之仁,而是治理有方为民 造福的大仁大义;“克己复礼,仁在其中”,好象仁这个境界很容易达到,但孔子说的不是一 人个人的仁,而是有权势在手的统治者的仁,要这些人克服自己的私心欲望,遵守秩序,有步骤 地管理国家,这决不容易,自古极少数大权在手的人能做到;连孔子自己也不好意思说能做到, 只敢说自己好学,常自我反省,希望能接近仁。
TOP
7#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TOP
8#

我觉得,善和仁没有严格的区别。善是人的本原,而仁是把善提高到了社会道德标准的层次。《三字经》上说:“人之初,性本善。”应该就是

这个道理吧。“仁”是由孔子提出,仁爱、仁政都是一种对不同人的规范。也就是说,仁是对善的提炼。当今社会,人人有善恶之心,但需要通过

提倡仁来激发善。

TOP
9#

仁是善的精髓,善是仁的根基,善是小我,仁是大我的体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5-21 12:30:38编辑过]

TOP
10#

如文所说,善有善心善行,尔则它必然存在恶性,恶习等对立面,同样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同样可以听到这样的说法:“善者被人欺”;反观仁,在我看来仁是个广义的善,善包括在仁的范畴中,仁则无根本的对立面,如果要说有,则有很多,恶也是其中之一,同样日常生活中我们则可以听到另外的说法:“仁者无敌”。

TOP
11#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