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第一卷 仁 [复制链接]

1#


一、评价


首先,通过古文中一些对“仁”的理解,告之我们一个儒家最核心的思想“仁者爱人”。然而仁的来源是人的天然善良本性。从而引出“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阐明仁与爱的关系。如果一种爱的感情不是以仁慈的品质为基础,这样的爱就是一种情绪。是一种由功利的原因而引起的感情,最后得出结论“奉献式的道德之爱与索取式的爱的区别,就在于有无“仁”的品质作为基础。


二、在良知培养我喜欢的句子及感悟


1. 人做不是底事,心却不安。此是良知。([宋]朱熹《续近思录》卷五)


2. 人只有一个心,当这个心知觉道理时,就是道心;当这个心知觉声、色、气、味时,便是人心。


3.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


译:同情之心,人人都有;羞耻之心,人人都有;恭敬之心,人人都有;是非之心,人人都有。同情之心,是仁;羞耻之心,是义;恭敬之心,是礼;是非之心,是智。仁、义、礼、智,并不是由外界赋予我的,而是我本来就具有的,只不过未曾思索罢了。


4. 人孰无根,良知即是天植灵根,自生生不息。但著了私累,把此根戕贼蔽塞,不得发生耳。(《传习录》中)


译:哪一个人没有根,良知就是天生的灵根,自然会生生不息。只因为被私欲拖累,把这灵根残害蒙蔽了,使它不能正常地生长发育!


以上等好多句子都说明了仁爱乃是人的本性,只有受外界影响才改变的。众是众德之本,同时强调良知是德性,理性、感性在心灵中的统一体。它是可以培养和被发用的。



三、我读完了卷一“”我懂得的哲理和感悟


1.     仁爱是以人的良知、善良本性为根基的爱,仁爱以人的良知为基点。仁爱的最高境界是“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2.     “仁”是“礼”的内在精神。“仁”是“信”的必要前提,“仁”与“智”相统一。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等。


3.     仁爱乃是人的本性,只有受外界影响才改变的。犹如在公交车上我们看到其他人给老弱病残的人让座一样,自己也会发自内心心甘情愿起来给他们让座一样,不是为了得到那一句表扬,而是出自本能,这就是我们的仁爱之心,也就如同三字经中说的“人之初,性本善。”


四、读完“仁与爱”的感悟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这是一段典型的劝人互爱互敬的文字,在论述中又强调了个人修养中的反躬自省。读起来,使人感到与西方基督教的精神有相通之处。就像我们今天流行的歌曲所唱的那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让这世界有真心的爱,让这世界充满情和爱! ”
 只有去爱每一个人,爱才不至于自私、褊狭、跋扈,才不容易像脱水的花朵般凋败、萎缩,才不容易像破了的水器无法容水。自称西楚霸王的项羽,有“力拔山河兮气盖世”的豪壮,却无真挚的爱民之心,刚愎自用。他的部下在百姓中间为非作歹,烧杀掠夺,终于激起民愤。而我们的西楚霸王最终自刎于乌江岸旁。

项羽有爱吗?有,但他的爱却过于狭隘,最后只落得个无颜见江东父老的下场。

有一种承诺可以抵达永远,而用爱心塑造的承诺可以穿越尘世间最昂贵的时光:爱可以永恒。

耶稣基督为拯救世人,甘愿被钉死在十字架上;释迦牟尼舍弃皇室的富贵荣华,赴苦难众生之间,聆听他们的呻吟,化解他们的痛苦。他们是为爱舍身的典范,对世人的教诲和影响无比深远。至今,他们的思想还在人们的心中传递着,传递着……

莎士比亚说:“上天生下我们,是要把我们当成火炬,不是照亮自己,而是照亮别人。”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就要懂得怎样去爱别人,丰富自己的生命。同时也去享受别人的爱给自己带来的无尽的快乐与活力。

玫瑰赠人,手留余香。爱心赠人,心有光芒。爱人者,人恒爱之。道理并不深奥,可以说是不言而喻。关键是要有行动的热情。如果人人都有这种行动的热情,许多人际之间的矛盾纠葛就会没有了,许多事情就要好办得多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就会大大提高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