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以教育推动“仁”的传播 [复制链接]

1#




先秦儒家学派深受春秋以来“正德、利用、厚生”的观念的影响,形成“仁民爱物”、“富民教民”的民本思想,他们怀抱“救民于水火”、“将以新道觉新民”的志向,以“足食、足兵、足信”为立国的三大策略,在强调以“道”(仁义)为核心的文化价值观念的导向,整合功能的前提下,尤其关注民众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素质的提高,“庶”、“富”、“教”是孔子仁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荀子继承了这一精神而加以扩展之,形成“与民谐乐”、“制民之产”、“民可使富”、“尊贤重教”(《孟子》)与“节用以礼,裕民以政”、“开源节流”、“上下具富”(《荀子》)的观点,对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教育与国计民生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做了新的阐述。


  孔子所理解的“道”(仁义),不是高悬于空中的东西,二是落实于日常现实人间生活,伦理感情和政治观念中的,所谓平铺的人文世界或人间性,孔子所理想的“修己以安百姓”、“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作为精神价值的导向直接联系着现实生活。教育要发挥促进个体人格全面发展和社会秩序和谐发展的功能,首先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民众的素质和培养造就大批的德才兼备的人才。这是“仁政德治”的坚实基础,“建国军民,教学为先”(《礼记学记》),先秦儒家把教育列于社会由乱转治、由无序变有序的战略重点,从改革教育入手推动社会变革的战略。是孔子及其未代表的儒家学派的最具特色的思想,对现代教育家的影响颇深。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