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复制链接]

1#


仁与爱的关系

仁与爱的关系是“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



如果我们要真正的去爱,那么我们首先就应该怀揣着一颗仁慈的心。应该i以仁慈作为基础。无仁慈作为基础的爱,他是功利性的爱和索取式的爱,是非道德之爱,



以仁慈作为基础的爱才是真爱,是无私的爱,以这种有道德 的爱去自爱,爱亲人、爱人民,以至推及到自然。爱世间的万事万物。尤其是现在这个利益熏心的社会中,人们更是需要这种真正的再,来爱自己、再别人、爱自然。人与人相处,用一颗真诚的仁慈的爱心去对待别人,那么这个社会这个世界便会一片和谐和幸福。同样对于大自然,我们也同样应该推及至此,。在今天经济和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断的向大自然索取。造成了今天的种种自然的惩罚,所以我们应该深刻的反思,用一颗仁慈博爱的心推及到大自然的万事万物。与自然和谐相处,那样人与自然将会更加的互利、和谐、亲密。  


仁常存在于心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丑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就是仁;丑恶之心就是义;恭敬之心就是礼是非之心是智;这些都不是由外界赋予的,而是本来就具有的,只是人们不去思索。



   今天是一个科技时代,是一个利益熏心的时代,人们的心大都被利益所蒙蔽了使人们丢失了那份原来的本性。让那啊堵物主宰和驱使着我们的言行举止。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找回那份本性“仁”?



万事万物要想成长都需要滋养。如果得到滋养,那他就会成长;如果失去了滋养,那他将面临消亡和毁灭。要找回那份本性,我们就要去思索他,用心去思考“仁”那就会收获并以此来警醒自己,来指导自己的言行举止。用思考、用反思、用正确的 价值观和言行举止来滋养他,那么“仁”将会使我们受用终身。成就真君子。



仁与爱的具体发生形式



在生活中仁与爱二者是不可分割开的像一对双胞胎一样。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个人的身上。体现在日常的生活行为中。



仁与爱是相统一的,若割裂仁与爱之间的关系,则仁就成为空洞恍惚的东西,难于把握,更难于落实在现实人生中。



如果割裂了仁与爱之关系,或者以爱来取代仁,则爱就成为一种飘忽的情绪,流为索取式的爱。故奉献式的爱与索取式的爱的区别,就在于有无之基础,有无恻隐之心、愧疚之意。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他们在生活中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影相随。共同作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道德行为中,丰富着我们的心灵和思想道德。辅助我们的心灵健康成长。提升我们的人格。



仁爱的发用



古人朱熹说过“仁者,爱之理;爱者,仁之事。仁者,爱之体;爱者,仁之用。”



意思是说“仁,是爱的道理;爱,是仁的现实表现。仁是爱的本体,爱是仁的发用。”在我们的生活中仁是我们内在的思想,它作用于我们的心灵。通过我们在现实的生活中以爱的形式表现出来,让我们去爱自己、爱亲人、爱别人爱世界上的万事万物。



仁爱是衡量一个人有道德的基本标准。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他就不会去爱这个世界他的道德将是缺失的人格是不完整的。所以我们要用一颗仁爱的心去爱人。爱这个世界。让世界处处都充满爱,那么这个世界将会是一片和平。



的实践价值



圣人孔子坚持”仁政”.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他不光是只注重理论,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思想性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他更多的是注重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怎样在我们的生活中实现仁的实际价值来服务社会,这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理性的体现,而是对一般民众人格升华 、人性解放的终极关怀。



孔子日:“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绝不做违背最高道德准则的事 ,必要的时候要不惜牺牲自己来成就这一事业。以至于“杀身成仁”成为后世一些知识分子报国捐躯的行为准则,多少“仁人志士”在此原则的指引下奋不顾身地为国家、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终生。这样的历史英雄、人民英雄数不胜数,它们用自己的生命来维护这一真理的,用自己的生命来诠释“仁“对于一个人的人格品质的重要性。正所谓士可杀不可辱。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及适用性,这也是孔子思想的强大生命力之所在。孔子思想为后人所敬仰和传承。其中的某些行为甚至完全被后人所吸取,成为儒家人学思想中永恒的“不灭之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