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复制链接]

1#
传承“仁”——要传递爱心,为民奉献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庄子.在宥》:“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仁”不仅包含人与人的和睦相处,还蕴含着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为别人考虑的奉献精神,充分体现了关怀与爱。就人民法院干警而言,“仁”是必不可少的。法院干警要以博大宽厚的胸怀去爱护群众,要用宽容奉献的心态去维护群众,不断用“仁心”公正断案、秉公执法,用“仁爱”关心群众、排忧解难,切实做到“敬民”、“爱民”、“保民”。始终传承“仁”的精神,用“仁”搭建一座与民沟通的桥梁,从而筑牢队伍根基,推进和谐司法。


“仁”的核心思想应该是“仁爱慈善”


仁”,是指同情、关心和爱护这样的心态,即“仁爱之心”。关于“仁”,最早出自《尚书》。《尚书》中说:“克宽克仁,彰信兆民”,意思是说当年商汤用宽恕仁爱之德,明信于天下的百姓。“仁”最早的涵义是“亲人”的意思,《说文解字》中说:“亲,仁也”,又说:“仁,亲也”。主要是指家庭成员之间、氏族亲人之间要“亲爱”,这种“仁爱”之情,仅仅局限于家族亲属之间。随着历史演变,“仁”的涵义得到了进一步扩展,由“亲人”发展到了“爱人”。老子说:“与,善仁”。意思是与人交往要友爱、真诚、无私。孔子曾说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里“仁”已成为人生道德的最高境界,为了维护“仁”,可以“杀身”,即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来维护这一道德理念。由此可见,在“仁”的情感范围由家族扩展到社会的同时,“仁”的道德内涵和道德地位也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提升,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第一要素。




【原文】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译文】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是可以长久地处于(仁德地)约束之下,(如果在仁德的约束之下)是不可能长久地感到快乐的。有仁德的人安守在仁德的范围里,通晓仁德的人(的言行)是有利于仁德的。”


【分析】


有人把“约”解释为节约,是不符合这里的意思的。仁德,虽然可以牵强附会的加进去节约的内容,但是,节约,和仁德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这样做,是“仁德是个筐,什么都朝里面装”,实在是太离谱了。在这里,通篇是以“仁德”为主要议题的,与其它无关。在本篇的后面,有一章是“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这一章的“约”字,就是约束的意思。“约”字,本义是“制约、约束”的意思,加上什么字就变成什么意思,所以,节约、简约、合约、约定、约会等意思各不相同。在本章里,在“约”字前面加上“节”字就是对文意的肆意篡改。古文用字简练,主要的意思是明白的,因此,在文章中往往不再重复。既然,“约”是“制约、约束”的意思,这句话应该怎样译,不就明摆着吗?他不能受什么的制约、约束呢?说的是不仁德的人,当然应该是不能受仁德的制约、约束了。既然不愿意受仁德的制约、约束,如果用仁德来制约、约束他,一会儿也不会快乐,更不用说长久了。后面就不用深入说了。


有一点需要再提一下,孔子说的仁德是和礼仪联系在一起的。没有礼仪就说不上仁德。孔子说的礼仪就是上等人的排场和享受,这些都是劳动者必须为他们创造的,为此,劳动者在过着非常贫穷劳累的生活。这是不平等的。只要是正常的人,能够接受吗?孔子说:“不仁的人不能长久地处于困窘,不能长久处于安乐。仁者安于仁,明智者利用仁。


如果用于管理时,可如下: 没有自己长久的目标的销售经理,不能长久地保持简朴的生活,不能心甘情愿地在外面奔波,也快乐不起来,他们把销售当作一种负担。有目标的销售经理能安于自己的目标,认定了就想办法实现。聪明一点的人,会调动一切外部的要素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俗话说有目标的人会想方法,而没有目标的人就会找借口。作为销售经理自己首先要有目标,而不要指望下属有目标,成功者只是少数。要给有目标的下属提供机会,而想法来改善没有目标的下属。  


仁”的定义


“仁”:仁者,人二也。指当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仁者爱人”,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爱人者,施于人”,也就是说爱别人,就要帮助别人,为别人做好事,这样就是仁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说将人心比自心,自己不喜欢的,厌恶的东西,自己也就不要对别人实施,比如你不喜欢别人说自己坏话,那么自己就不要说别人的坏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即对待别人的长辈尊敬要像对待自己的亲人长辈一样,对待别人的孩子的照顾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这样尊老爱幼的人才是仁者。“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