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既是作为个人道德品质的提出,同时又具有社会理想目标的意义。因此孔子“仁”的第二个层面的意义,就是“成人”。
理想人格的形成即“成人”,“成人”包括了“求仁”和“行仁”两个方面的意义。首先说“求仁”。求仁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主体道德的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依靠主体的理想自觉和在理性自觉基础上的道德自律。“仁远乎哉? 我欲仁, 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一个“欲”字说明,“仁”的获得主要取决于自我的内心抉择,我志于仁,我心自仁,只要有这样的精神需求,仁的境界可以随时而至。人要真正“成人”,就要在实践中实现仁德。但是,“求仁”的过程是十分漫长和艰苦的,需要足够的理性精神支撑和自觉的人性修养。“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孔子认为,实现仁德既不靠人,也不靠天,而是靠自己,强调道德自觉。一个人只要有修身的意愿,并且不断地去努力,去追求,就能实现仁的目标。在追求“仁”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培养爱心,增进道德,提高精神境界,修身自律,“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过则勿惮改。”(《论语·子罕》)等等,只要有此自觉,努力的修养,就可以使道德自律达于心灵自由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