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仁义的理解 [复制链接]

1#
早在两千年多之前,《老子》一书之三十八章中就提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老子》又称之为《道德经》主要偏重于广义的“道”与“德”,其对象是自然宇宙系统的“道”与“德”,但是对于人类社会系统狭义 “道”与“德” 的论述,短短五千言却略显篇幅不足。
于是儒家这里提出的一整套更加完整的社会道德规范的理论。在儒家理论哪里,仁义的意思是:仁爱和正义,是孔孟之道的核心内容。从字面仁义更加深入的理解就是:仁者从人,从二。“二”即“一加一””,即“二”“人” 为了共同目标和谐相处联合起来的意思, 而“义”是 “仁”的定位,因为,“义者,人之正路(道)也”,整体就是:二个以上的人(集体)为了实现走向和谐社会(世界大同/共产主义等等类似于帕累托改进的社会系统)这个共同目标联合起来。
可是由于孔孟的描述过于含糊不清,以及后世儒家学者的曲解,使“道德仁义”成为虚伪的爱,口头的爱,于是有学者认为:“道德是弱者对强者的期望和妄想。弱者期望依赖强者的道德来破格获取。道德的潜台词是,“我不行,你得让着我;我没饭吃,你得施舍我;现在的制度对我不公平,你得制定一个有利于弱者的制度。。。。道德是弱者祈望强者救赎的文化。服从道德的行为就是被统治和奴役的行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