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孔子的“仁”理论 [复制链接]

1#

孔子继承了前人的观念,并且把“仁”发展成为系统的仁说。《论语》中出现表述其核心思想的“仁”字的地方有58段共105字,孔子把“仁”作为实践中的指导原理并使之贯穿于诸道德中。他的弟子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问答说:"爱人",主要意义是善待他人。孔子阐述了君子应当是仁者的观点。孔子的“仁”,涵义甚广。《颜渊篇》记载颜渊、仲弓、司马牛三人“问仁”,孔子有三种答案。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注重仁和礼的结合,纳仁于礼,用具有形而上色彩的价值概念“仁”,来充实既有的礼乐制度。这是孔子的创新。

[em01]
分享 转发
TOP
2#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仁”字:“亲也。从人二。忎,古文仁,从千心作。外“尸”内“二”,古文仁,或从尸。”按照《说文解字》本书的解释,这里的“亲”就是亲密之意。清朝段玉裁认为“仁”表示两个人之间的亲密,所以“仁”字“从人二”。梁启超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也将“仁”训作“相人偶”。但是“从人二”的“仁”不是最早的“仁”,《说文解字》说明比第一个“仁”更早的古文“仁”,还有两种:从千心的“忎”和从尸的“”。
另外,“仁”也有第二人称的意思。“您”字应该不是“你们”的合音,而是“仁”字演化而来,其前身正是“仁”字。[来源请求]这种情况正如上古汉语的“尔”,后世转为“你”字一样。“仁”字原先并没有尊敬之义。其色彩意义和现代的“您”字不一样。至于双音节的“仁者”,也不是敬称,只是个普通的第二人称,和“仁”字或“你”字没有什么不同。“仁者”的性质是“人称代词”,不是一般“称呼的敬称”,和“某某先生”的用法不同,不能称为“某某仁者”。现今有人称呼他人为“某某仁者”,显然是望文生义的误用。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