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亲仁 [复制链接]

1#

      仁在儒家里被做为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是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


      古代启蒙教育影响较大的三部作品之一的《弟子规》里专门有一节是关于亲仁,短短几十字却把亲仁总结的淋漓尽致,“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意思是说虽然同样都是人,但是人与人是不同的,可以分为各种各类,即使是同一种人表现也是不同的,总体来说,平平常常的人多,仁德超群的人少,所以从孩童时期就应该努力学习儒家思想文化,向圣贤学习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如果真正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是一个具备了儒家仁爱之心的人,他具有凛然不可侵犯的威严,人们敬畏他的高尚道德,他的仁德,他的仁者爱人之心,有仁德的人,说话没什么忌讳,也不会去讨好谄媚别人。能够亲近有仁德的人,那是件最好不过的事情,道德会一天天进步,过错就会一天天减少;不亲近有仁德的人,坏处多得说不了,小人就会乘机而入,教唆你做坏事,结果无论做什么事都做不好。就是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的成长影响如此之大,不能不慎重啊!


   《千字文》里有句“墨悲丝染 诗赞羔羊 景行维贤 克念作圣”墨是春秋时期思想家墨翟,又称墨子。是说墨子见到白丝染色,就悲叹于为人容易受到污染,《墨子·所染》一篇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不可不慎也。”诗即指《诗经》,诗赞羔羊,指《诗经·国风·召南·羔羊》一篇中对羔羊的赞美。其中写道:“羔羊有皮,素丝五紽。”意思是说羔羊的皮毛洁白可爱,像白丝一样。比喻人的品质也容易遭到污染,要保持高尚的道德是非常难得的。《诗经·小雅·车辖》中说:“高山抑止,景行行止”即为景行维贤的意思。后两句的意思是仰慕古代圣贤的道德品行并努力效法他们,在修身养性方面严格要求,经常想到要努力使自己达到圣贤的境界。


    少年儿童如同一块没有被漂染过的素绢,洁白无瑕,如果自幼就接受高尚的道德和文化教育,平时要多接近那些道德高尚的人,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加强自我修养,那么,这样的人长大以后一定会像那些道德高尚的人一样,以践行儒家的伦理道德为己任,以天下苍生为己任,平时所为亦多是好事善事,对他人的帮助很多,而过错则很少。这样的人虽然不见得能够成为完人,但对社会的贡献却一定超过一般人;反过来,如果自幼耳闻目睹的就是尔虞我诈、坑蒙拐骗、男盗女娼、光怪陆离之类的事情,不接近有仁德的人,整天和那些鸡鸣狗盗之徒在一起,那就如同素绢进了染缸,不想被污染都很难。长大之后肯定五毒俱全,甚至无恶不作。所以古代思想家墨子看见染丝而无限感慨,他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他进而联想到治理国家,认为不仅染丝是这样,治理国家也如同染丝。反复则容易多变,长期耳濡目染则容易习以为常。所以,墨子说:“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交,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都说明环境对人的成长影响很大,所以我们应该多接近多有仁德的人,远离鸡鸣狗盗之徒,加强自我修养,为社会做贡献。应从小就让孩童养成亲仁的习惯,远离恶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2-3 20:40:41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