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仁”在过去与当代的现实意义 [复制链接]

1#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文明发展的历程中,儒家学说在两千年来长期一 直居于主导和统治地位。如果将中国传统思想比喻成一棵树,则儒家学说就是主干,儒家学说以孔、孟两位 圣贤的思想为主体,他们的思想不仅对中华民族的管理思想影响深远,而且对日、韩及其东南亚管理思想都 有着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主张以人为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核心是“仁”。


      在德性上,它提倡仁爱,崇尚礼仪,推崇道德;在人际交往上,它主张以和为贵,以信取人,与人和谐相处;在 义利关系上,它推崇见利思义,不唯利是图;在修身利己上,它提倡人们修身养性,提高素质。(一)何谓“仁”。 在孔子之前就有“仁”的记载,最早的记载是在《尚书》和《诗经》中,孔子在吸取前人的思想基础 上,将西周的德治融汇结合,形成了“仁”的观点。“仁,亲也,从人丛二”( 《说文》 )解释道:“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仁”的概念宽泛复杂,包括 了孝悌,忠恕,诚信等德性。对于弟子的“仁”问,孔子也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仁者,人也” (《礼记•中庸》) 认为“仁”的本质是人,“仁者,爱人”(《论语•颜渊》)认为“仁”的本质是爱人。(二)关于“仁”与“礼”。“仁”的内在核心是爱人,表现到外在的行为就是仁的实践,而仁的实践需要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 是“礼”。 何为礼?在孔子心目中:“人而不仁,如礼何?”( 《论语•八佾》 )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那么就不肯能有礼;而只有遵从“礼”的行为才是“仁”,“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颜渊》 )就是指一个人的言谈 举止要符合礼仪的规定,这就是仁。 可见,在孔子的心目中,“礼”是“仁”的外化,人的仁爱之心通过“礼”来表现;“仁”是“礼”的内容,徒 有形式“礼”的不能称之“礼”,只有合乎“仁”的“礼”才是“礼”,才能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起到约束作用。(三)“仁”的目标——“富民”“安人”。 一切管理都有自己的目标,没有目标的管理是盲目的活动,是不可能取得预期目标的。儒家学也有 自己的目标----“富民”“安人”。“仁”的目标之一是“富民”,孔子在《论语•子路》中的“庶之”“富之”“教之”的观点中认为:一个国家 要想能够治理好需要三个条件:一是有一定数量的人口,二是人们要富裕,三是要对人民实行教育。孟子也 曾在《孟子•梁惠王》中指出,要使黎民百姓“不饥不寒”“养生丧死无憾”就是实行“王道”的开始,所谓“王道” 就是施行“仁”道,而“富民”也就是“仁”道的目标。 另一个目标是“安人”,孔子在《论语•庸也》中认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就是说有高尚品德的君 主广施恩于众人,济度众人,使得人们安居乐业,礼乐兴,刑法中,上下有序,从而民富人安,天下太平, 最终实现了君主对国家的有效管理。 (四)“仁”在管理中的价值应用。 “仁”应用于现代管理中,就是企业的人本主义管理思想。企业的主体是人,只有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发开他们的智力,激发他们的能动性和创造力,才能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人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是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是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因此,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胸怀“仁爱”,把人作为企业的一切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将员工当做企业的主人看待,尊 重员工,满足其需要,实行柔性化管理,创造优良的生活工作环境。让员工积极的参与到企业的管理和运行。 这样,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发展紧密相连,由“仁”产生出来的员工积极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将会给企业带来巨 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