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仁者爱人 [复制链接]

1#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窗外夜光如银,室内青灯相守,这一刻捧读《论语》,细细品嚼孔子关于人生的思考,总会感触良久。《论语》中孔子关于仁的回答含义不尽一致。但大体可以从两方面来认识。一方面是对己的,强调如何通过自身修养,达到仁的境界;另一方面是对人的,强调如何推己及人,爱人知人,感化他人。


首先要克己,也就是约束自己、严与律己。而约束自己是多层次的。一是要从礼仪上约束自己。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二是要从内心即道德上来约束自己。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著名观点。这一观点与《圣经》中所说的“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你们也要怎样待人”一起,被公认为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道德最有权威和最经典的论述,是道德的黄金律,应成为人类共守的“道德底线”。三是在言语上约束自己。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曰:“其言也仞,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仞乎?”他多次说过:“巧言令色,鲜矣仁。”即花言巧语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又如,:“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同时要爱人,也就是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这里孔子提出的仁就是爱人的观点,其意义不亚于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孔子认为,爱人就是要推己及人,爱人助人。子贡问仁,孔子回答:“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综上所述,所谓仁,是内容与形式,对己对人的有机统一,其核心内容就是克己与爱人。它既是自我加强道德修养的核心,又是为人处事的重要准则,更是人生的崇高追求。任何一个人,如果能做到克己与爱人,那就达到了仁的境界。仁是人生最高的境界。

分享 转发
TOP
2#

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TOP
3#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em01]
TOP
4#

仁”是儒家所宣扬的最高原则,同时也是儒家伦理哲学的基础。何谓“仁”,儒家对此并没有清晰、明确、完整的定义,大儒们莫衷一是,众说纷纭。不可否认,“爱”是“仁”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仁”中也含有一定程度的泛爱思想。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又说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孟子说: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孟子?尽心上》)韩愈的《原道》开始就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 泛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TOP
5#

儒家说:人从年轻及至老年,一生修炼为了到达一个旷达的境界。孔子说“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欲是真正尊重生命个体,听从自己内心坚持的声音,不逾矩是尊重社会规则,不超越规矩法度,能够尊重他人情感。就这简单的七个字,为什么要到晚年才能做到?我们问问自己,要想做到这两者同时达标容易吗?这就是为什么需要儒与道相济。
TOP
6#

仁:“仁”是儒家管理的核心。什么是“仁”?“仁者,爱人”,就是去爱别人、帮助别人、体恤别人;“仁”还有“忠恕”的意思,“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即好事要与别人分享,不可独占;“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即坏事不可强加于人,比如你不希望自己得大病,也就不要让你的职工在有毒的环境下工作身患重症。“仁”还有“克己”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不能私心、欲望膨胀,不择手段。“仁者爱人”,强调要善待人、友爱人。儒家的理想就是要通过“仁”的方式,营造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使上下级能够理解沟通,同事间能够协作配合。
TOP
7#

“仁”的实践价值。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这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理性的体现,而是对一般民众人格升华 、人性解放的终极关怀。孔子还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绝不做违背最高道德准则的事 ,必要的时候要不惜牺牲自己来成就这一事业。以至于“杀身成仁”成为后世一些知识分子报国捐躯的行为准则,多少“仁人志士”在此原则的指引下奋不顾身地为国家、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终生。
TOP
8#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TOP
9#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克己复礼为仁”,“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刚毅、木讷近仁”,“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仁”这个字在《论语》中出现过109次之多。毫无疑问,如果说孔子的思想表现了永恒人性的话,那么,这永恒之人性首先就体现在“仁”字上。
TOP
10#

孔子把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
形成了以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
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
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庄子.在宥》: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

清谭嗣同《仁学.界说》: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虚心,故虚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6-12 13:56:22编辑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