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什么是仁?仁者爱人 [复制链接]

1#

《论语》中论“仁”有五十八章,共谈到一百零五次,其中孔子的学生问“仁”有九处,但孔子给出的答案每次都有不同。人们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每次的内容都不一样呢?究竟孔子所说的“仁”有没有一个定论呢?我们可以从他对子贡和曾子所说的“予一以贯之”中看出,孔子对他所推崇的“仁”一直都是有一致的见解的,只是他从多个方面来作了论述罢了。据文献记载,可以初步断定“仁”和“仁人”这些词是西周人所造的。“仁”字最初源于两个人相亲相爱,“仁人”是一个王朝或是封国建立牢固的统治秩序所不可缺少的。将“仁”的含义规定为“爱人”,并建立了一套仁爱的理论,则是从孔子开始的。


说到孔子关于“仁”的思想,一定会想到四个字,那就是“仁者爱人”。“爱人”是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时,孔子所作的回答。这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包含了很多为人的道理。孔子认为“爱人”要由近及远,首先要“亲亲”,做到“入则孝,出则悌”,然后才能达到“泛爱众”,这与墨子的博爱有所不同了。


在孔子看来“孝悌”是仁之本。孔子的弟子有子曾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篇第一》)。也就是说,做人,在家能够孝敬父母、尊敬兄长,那么做出悖逆尊长这样的事是很少有的。能够尊敬师长,却惯于捣乱的人,从古至今这是未曾有过的事。有德行修养的人,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修养,平时居家孝悌,一丝不苟,日积月累,那么其良好的德行就自然而然地养成了。因此,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友爱兄弟,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为什么说“孝悌”是“仁”之本呢?如果一个人心中有一份孝,那外表就会毫无掩盖地流露出来这种真切、自然的感情,那么一个深深地爱着自己父母的孝子必然是心气和顺、和颜悦色的。只有这样的人才可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泛爱。很难想象一个对自己亲生父母都不好的人,会懂得去爱人。所以说,孝悌是仁之本。


或许有的人会认为,要做到孔子所说的“仁”实在是太难了,对自己的父母好是可能,但是还要去爱别人,那就太难了点,要做到“泛爱众”就更难了,因为人都是自私的。孔子则一直相信仁心仁道都不远人,求得仁心仁道并不难,正如他所说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难的是要真正达到那种他所期望的仁的境界。想必也只有孔子心中的那些圣人才能达到。


在孔子心中,他所有的学生中,只有颜回算得上仁者。下面这则故事,或许能帮我们找到一些关于为什么说颜回算得上仁者的答案。


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子路、子贡、颜回三个人陪同孔子出游,一同来到了鲁国边境的农山。山下是一大片肥沃的土地,却没有耕种,长满了野草。由于鲁国的国势衰弱,常常遭到强大的齐国、楚国等国的侵扰。农山下的这块土地正好是鲁国与齐、楚等国的边境,从这里出发可以到齐国、楚国,齐国和楚国也可以从这里入侵,进入鲁国。孔子看着肥沃的土地却因地处交界处而荒芜,感到十分惋惜。他叹了一口气说:“你们三个人就前面这块荒地谈谈各自的想法,让我来听听。”


子路是一名武将。老师的话刚刚落音,他就迫不及待地回答道:“我愿担当起保卫鲁国的责任,敌人的军队若从这里侵入,我就穿上威武的军装,高举战旗,吹起号角,擂响战鼓,率领一支军队冲向敌军,夺过他们的帅旗,杀得敌人望风而逃。我再乘胜扩大鲁国的疆土,使鲁国强大起来。”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讲”完毕后,还没等别人搭话,子路又自豪地说:“这只有我仲由才做得到。子贡和颜回,你们就跟在我后边立功吧!”孔子没有任何表情,只是淡淡地说:“真是一名勇将。”


接着子贡说道:“这块土地是一个很好的战场,齐、楚等国的军队会在这里摆开阵势进攻鲁国。鲁国的军队也将摆开阵势在这里迎战。战鼓已经擂响,军队互相对峙,在战争一触即发的时候,我穿上外交家的白色礼服,在齐楚的阵营前游说,坦陈利害,使他们不战而退。只有我这样才能挽救鲁国。子路和颜回你们俩只要跟着我就行了。”孔子仍然平静地评论说:“真是一个口才雄辩的外交家。”


最后轮到颜回了,他却退到一旁不语。孔子再三鼓励后,他才说:“我希望鲁国有一个贤明的国君,让我辅佐他,实行教化,宣扬礼仪,倡导良好的社会风气,使鲁国强盛起来,与邻国和睦相处。不劳民伤财地建筑防御敌人的城池,把刀剑化为农具,让牛马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自由劳作。永远没有战争,各家的男人也不会因战争而别离妻室儿女。子路的勇再也无用武之地,子贡雄辩的口才再也无处施展。因为那时天下已经太平。”


孔子听得呆了,早已沉醉于颜回描绘的美景中,非常感动。过了片刻他才严肃地称赞说:“这是多么美好的前景、多么崇高的道德理想啊!”


在这个故事里,子路、子贡、颜回都表达出对国家的责任和他们的理想,只是所站的角度不同,但各自的角度体现了儒家的价值取向。因此孔子都给予肯定。但孔子认为,只有颜回最准确地理解了儒家的理论,这就是“仁”。由此可以知道为什么孔子给予颜回如此高的评价了。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一个仁爱之人呢?孔子说:“己欲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篇第六》)就是说你自己想有所建树,就要让别人也有所建树;你自己想实现理想,要让别人也实现理想。能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推己及人,就是实践仁的方法。


归根结底,在孔子看来,仁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求仁容易,而达到真正仁的境界却很难。虽然仁源于人的本心,但需要通过克己修身来实践。在这个实践的过程中因为习惯不同,也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有的人在仁的方面做得好些,有的人做得差一点。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是有仁爱他人的能力,那些富有爱心的人能够给他身边的人带来快乐,带来温暖,从而他的生活也将变得充实完美。没有付出过爱的人是可悲的,满怀爱心的人是幸福的。

分享 转发
TOP
2#

批评暴力,反对战争。这是儒家仁政理论的基本出发点。
TOP
3#

以“信”为基础,与理想联系,人人皆有“仁爱”。
TOP
4#

何为“仁”?一是以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旨归;二是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人的内在道德修养。
  孔子言“仁”从“爱人”为核心,包括恭、宽、信、敏、惠、智、勇、恕、孝、弟等内容,而以“以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实行的方法。
  所谓仁爱就是:要想自己立得住,同时也要使别人立得住;自己要行得通,同时也要别人行得通。凡事都能推己及人,就可以说是实行仁爱的方法。
  仁者爱人,这是孔子思想也是儒家学说的最高道德概念,是儒学所主张的爱的方式。这种爱的基本原则,就是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决定爱的程度。
TOP
5#

欲要中华民族重新兴盛,必须恢复中国人的伟大道德。不必遵循古代那些条条框框,但是其基本精神必须得到恢复和发扬。忠孝仁义,这些概念,如果赋予了它们新的内涵,同样具有非常进步的意义。我们不主张忠于某个人,但我们主张忠于国家民族;我们不把事事听从父母叫做孝,但是我们一定亲爱尊重他们;我们不假装热爱社会上每一个人,但是我们愿意亲近那些仁人志士;我们不把江湖习气看做仗义,但是我们在法律允许的时候敢于捍卫公平……这些,就是我们新时代所主张的老传统,就是我们中华民族重新崛起必须依靠的“新忠孝仁义”。
TOP
6#

在儒学中,仁爱首先就是作为大本大源的情感。如孟子说:仁者爱人。(《离娄下》)意思是说:仁即是爱而已。他说: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尽心上》)仁爱犹如百姓日常的水火,不过就是寻常至足的生活情感而已。仁爱情感犹如流水一样自自然然: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离娄上》)因此,孟子提出:……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非仁无为。(《离娄下》)这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思想:并非舜这个人在行仁义,而是仁义在使舜行。这里,仁义先行于舜这个主体性存在者,这就是说,假如没有仁爱,就没有舜及其行为。这正是儒学中的一个最具有本源性的、而被长久地遗忘了的观念:仁爱情感先行于任何存在者,所有存在者都是在仁爱情感之中生成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