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分享] 仁义礼智信 [复制链接]

1#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 是中国儒家伦理的核心范畴,兼备了个人心性品德与人伦关系规范的双重特点。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 常者,恒也,也就是恒常不变的意思。“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仁”体现多方面的伦理道德价值,也是对各种美好品德的高度概括,但它有一个核心,就是“爱人”。孔子说:“仁者,爱人。” 即与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


“义者,宜也”,义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天地生万物而不偏私,爱万物而一视同仁,所以“义”的精神,表现在人乃为无偏无私,做事光明磊落,堂堂正正,公公平平,有恩必报,所谓“循理而行”。


“礼”是中华文化的突出精神。“礼”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旨在“德以叙位,礼以定伦”,“和为贵”,主要是要求人们在各种不同的人际交往关系中要有恭敬、谦让的精神和行为,以提高个人道德素质,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顺畅。


“智”也作知,即理智、智慧。智者不惑,就是要明辨是非,过有智慧的生活。智的五个步骤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智的丰富道德内涵包括:知道遵道、利人利国、自知知人、慎言慎行、见微达变、好学知过、量力而行、居安思危等。


“信”被儒家看做是做人的根本,是兴业之道、治世之道,强调无论上下左右关系,其诚信之德都在于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真实好善,博济于民。孔子不仅提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的思想,而且把信提到“民无信不立”,以至去兵、去食、宁死必信的高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