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有时是指的“仁人”、“仁者”。仁者的境界,以至善至美的“圣”(圣人、圣王)为最高。在特定的语境中,孔子视“圣”与“仁”为同一境界,最高人格境界。这是理想的近乎完美无缺的仁人,在现实中是很难达到的。所以,孔子在这一层次上从不轻许人(包括他自己)为“仁”。第二层次的仁人叫“成人”(全天)。孔子为子路指出了贤者所能达到的人格目标,说如果兼有减武仲之智、公绰之不微、下庄子之勇再求之艺,即集智慧、清廉、勇敢、多才多艺于一身,再节之以礼,和之以乐,使德成于内面文见乎其外,就是“成人”了。这是具有现实性的,通过实践可以达到的德才技艺兼备.全面发展的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贤人。孔子也指出了这种人格的普遍标准:“见利思义,见危投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育”(宪问》》。第三层次的仁人叫君子,是超越于自然人的道德人,即与小人偶相区别的君子儒。贤人与君子都是现实人,都有自然欲求,只是在精神境界的追求上超越了自然与功利。——《中国哲学史》
我觉得“仁”来源于人的向善性,虽然个人对孔子“性本善”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我觉的人内在有向善的潜在能力,就是人有这个向善的潜能进而落实到行为上就体现“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