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仁:儒家学说的核心 [复制链接]

1#
孔子理解‘仁人’即爱人,是人与人友好关系的体现,带有极强的主观感情色彩的投入。最初建立在最切近人伦,难以摆脱的血缘关系上,为维护封建伦理秩序寻到理论依据,不仅最能被统治阶级接受,也能广泛获得普通百姓的认同。儒家五字真经:仁,义,理,智,信,仁为最大
分享 转发
TOP
2#

孝为仁之本, 表现为礼      子曰: ..君子务本, 立本而道生。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论语. 学而 )孝顺爹娘, 敬爱兄长, 这就是仁的基础。我们说在以家为本体的社会中, 家是经济单位, 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家既是社会组织的基本, 所以在以家为本位的社会中之人, 必以巩固家的组织为其第一要务。所以在社会中, .孝为百事先 , 是天之经, 地之义。最初, 尊老是为了保存氏族的生存经验。家庭经济是整个社会经济的基础, 家庭的稳定就是社会的稳定, 所以,历朝的统治者都很重视孝的教化作用, 用百姓看的见的孝慈来实现孔子的仁政。孝是在血缘关系基础上产生的人们对父母亲人的亲爱之情, 孝被认为是一切善德的基础。《论语. 学而》云: ..其为人也孝弟, 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 而好作乱者, 未之有也 ; 弟子, 入则孝, 出则悌, 谨而信, 泛爱众, 而亲仁。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可见孝是最基础的道德要求, 要实现仁首先要做到孝。对双亲行孝, 要符合周礼的要求, 不得违背周礼的规定。所以孔子说: .. 生, 事之以礼, 死, 葬之以礼, 祭之以礼。(论语. 为政)这就是说, 对待父母生养死葬祭祀, 都要按周礼的规定办。孔子认为孝必须要受礼的约束, 各种程序都有礼的规定。其实质就是让孝得到一种制度上的保证。所以在丧葬上, 孔子把三年之丧等葬的礼节看成是尽孝的主要表现之一。任何一个家庭成员, 都是家庭关系中的一个角色, 父亲有父亲的角色, 儿子有儿子的角色, 各自在各自的角色中尽其义务, 如:父如何教, 子如何孝之类。所谓亲情, 就是仁在家庭关系中的表

现, 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敬爱之情。孝是表示亲情的形式。形式是重要的, 但亲情之仁是本质性的。仁是孝的内核  。就孔子的孝思想体系而言, 孝以仁为本, 以礼为表现形式。     2. 孝是实现仁的途径      诚如周予同先生在论及仁与孝关系时所指出的: ..仁, 广大而抽象; 孝, 狭窄而具体; 由狭窄而具体的下手, 以渐渐进入广大而抽象的仁。孔子认为仁主于爱,爱莫大于爱亲, 故曰孝悌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 ( 四书集注. 论语. 学而) 王祥龄先生说:孝在儒家哲学中乃是一切仁心流行之根源 , 一切仁心之流行固可遍及一切, 然仁心之起点, 必原自一人始 。孝作为道德的出发点, 发展到仁, 最终要达到社会与人和谐的境界。人臣之忠与人子之孝联系在一起, 为臣之忠首先要做到为子之孝 ; 大臣上奏涉及百姓民生的奏议常以圣朝以孝治天下开头, 孝与治理天下也联系在一起。宋太祖赵匡胤统一天下, 总结出前朝动乱的根源是人的思想问题、精神问题, 认为孝是为政之本 。在之后的施政过程中抓住孝字, 以孝为核心治天下, 之后的社会没有出现过大的分裂。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原因就在于论语中的忠孝思想是贯穿论语的一条主线, 而且主要体现在前半部分。要解决人的精神思想问题, 就得推广孝, 得以实现仁的结果, 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论语. 为政》载: .. 或谓孔子曰: .子奚不为政? 子曰:书云孝乎, 惟孝友及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 奚其为政。平常人都认为治国平天下才是为政, 孔子的意思是用孝悌把家庭化成和气春风, 而治国平天下, 亦不过使它化为和气春风, 与事功固相等,

何必治国平天下方为政, 所谓人人亲其亲, 长其长而天下平, 意亦相同。 孔子认为, 践履孝道, 这也是为政。季康子问: 使民敬、忠以勤, 如之何? 子曰: 临之以庄, 则敬; 孝慈, 则忠; 举善而教不能, 则勤。 ( 论语. 为政)忠由孝延伸而来, 孝是一切善德的基础。孔子说: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 鲜矣。 孔子认为孝是道德的根本, 是为政的根本, 因为仁是抽象的, 孝是具体的可以实现的, 所以孝是实现仁的途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