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 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还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义联系起来 ,把仁义看作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仁爱之心;其“义”,指正路,“义,人之正路也”。
孔子非常推崇“仁爱”,《论语》中对“仁”的论述也非常多。孔子认为“仁”是完美人格标准的基础。一个人即使非常有才能,但是人格中没有“仁”的存在,也无法成就大事,或者空守着财富与权势,枉有一身才华,却可能众叛亲离,落得孤家寡人。孔子所说的“仁”,是我们无论经商、从政,还是为人立身,都必须拥有的人格特质,有了 “仁”,就可以做好事情,做好个人。 两千年以前孔子所谓的“仁爱”在今天的社会中,除他的本初外,对我们今天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有更加实际的意义,如果能做到“恭、宽、信、敏、惠”这五点,对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都有莫大的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