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转帖]大同世界 [复制链接]

1#
孔子的理想社会——大同世界

  孔子重新建构“仁”这一道德范畴,主要是为了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于每一个人均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所以把各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了,就可以导致一个秩序井然的理想社会的出现。在上述定义3中最清楚不过地表述了孔子的这一想法,即首先通过强调在家里要孝顺父母、亲爱兄弟,培养其对亲人的强烈爱心,作为对仁的基本要求。然后把爱心逐渐扩展到家庭以外的人,最后再把这种爱心进一步扩大到全社会,使每个人都有一颗博爱的心。虽然做不到“博施于民”,但每个人都能自觉地为社会作好事,例如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选贤举能等等。“在这个社会里,奉行天下为公的原则,其所向往的不是社会生产能力的高度发达和人们物质生活的极大富足,而是社会道德的高尚,人伦关系的和睦,社会秩序的安定。”这样一幅大同社会的蓝图最早见于《礼记·礼运》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之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种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正是孔子想通过向每一个人灌输仁爱观念,大力推行仁道来建立的理想社会。孔子曾对颜渊和子路谈及自己向往的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这与上述《礼运》篇所言“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少有所长”几乎同出一辙。还有一次曾皙说他的理想是:“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听后,“谓然叹曰:‘吾与点(即曾皙)也!’”(《论语·先进》)这表明孔子所追求的正是人民安居乐业、老幼各得其所、怡然自得的大同世界。怎样实现这样的大同世界呢?孔子打算从三个方面去努力:社会教化、自我修养和提倡中庸之道。第一方面是通过教育来建立理想社会所要求的美好人际关系;第二方面是通过自我修养(处理好人与自身的关系)来适应理想社会的要求;第三方面是通过哲学上的、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中庸”思想方法论,既可进一步协调人与人的关系也可用于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实现怡然自得的理想社会,需有优美的自然环境,所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必须和谐)。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