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复制链接]

1#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论语》中有 105处谈到“仁”,集中体现了孔子如何做人的思想。孔子的“仁”主要强调自身的修身养性和对他人的爱。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克己复礼曰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显然,克己和复礼是不可分割的:既要严格修身,又要以道德规范和伦理原则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这一切,主要是因为孔子把“仁”理解为“爱人”。“爱人”以“亲亲”为基础,即从爱自己的双亲出发。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中国人不但没有否定孔子及传统思想,反而更加重视它们,同时也试图根据现代化和全球化的需要来提升中国自己的文化。

-孔子的“仁”兼顾亲和性和艰难性,有利于人们建立乐观的思想

孔子在谈“仁”时,既讲它的可行性,又讲它的艰难性。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有关仁的简易可为性,冯友兰先生总结说:“仁者,即人之性情之真的及合礼的流露。”但人之为仁又很复杂。既要在现实生活中反复自省修身,又要在与人交往中自觉地恪守伦理原则;既要自然地顺着自己的内在性情去贯彻执行,又要严格以道德原则克制自己的欲望和行为,时时处处衡量自己的言行。梁漱溟为此指出,“离了中,离开了恰合生命之理,此即所谓违仁也。”正因为这样,孔子感叹:“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其实,孔子之后历代儒家在讲解和发展“仁”说上,都试图进一步把“仁”广涉到对天地万物的态度上。唐代的韩愈说:“博爱之为仁”,已经明确地把“仁”看作是对人和对万物的态度。到了宋代,程颢说:“仁者,浑然与物同体。”
分享 转发
TOP
2#

学会换位思考,才会理解与信任

“人以其所愿于上以交其下,谁弗戴?以其所欲于下以事其上,谁弗喜。”——《淮南子.谬称》 事实的确如此,即人们都希望上级对自己如何如何,如果他自己拿这些要求来和下级交往,那样的话将不会有下级不爱戴他。再设想,如果他拿这些来服务上级,有哪个上级不欢喜?

人与人的交往,换位思考是必不可少的。现实中总有人要求其他人做这做那,但其说别人的同时,自己却做不到。这就是缺乏换位思考的表现,好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只要换位思考便能解决。如果换位思考,你便能理解对方的处境,假使自己也面对那样的情形,自己会怎样做。

换位思考可以换来更多的理解与信任,包容他人,自己的路也会更宽敞。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