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转】读书时为了什么? [复制链接]

1#
日前,某教授发微博称“高学历者的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他对学生的要求是“40岁时没有4000万的身价,就不要说是我的学生”。此言一出,立刻在网上引发了“读书人应不应该以贫穷为耻”的争论。在我看来,这位教授的话语,偏颇处在于把钱财当作了衡量学生的惟一标准。他的话折射了两个需要辨析的问题:一、能否只以物质财富的多寡来衡量读书人?这是衡量标准的问题;二、读书究竟为了什么?这是读书目的的问题。

     能否仅以物质财富的多寡来衡量读书人?如果我们翻看历史对读书人的评价,就可看出,衡量标准是多元的而非单一的。有的人学而优则仕,或兼济天下,或造福一方,即便没有多少钱财,人们也认为他们是成功的读书人;有的人勤于著述,留下了彪炳史册的鸿篇巨作,即便家徒四壁,人们也认为他们是成功的读书人;有的人广收弟子,传播思想,让自己的理念影响了历史,即便毕生流浪困窘,人们更认为他们是成功的读书人;还有的人为了坚守自己的理想与信念,甘受清贫,不为五斗米折腰,人们也认为他们是成功的读书人……反观仅以物质财富的多少来判定一个读书人是否成功、是否耻辱,显得多么片面与偏执。

     读书究竟为了什么?目的似乎很多,有人追求千钟粟、黄金屋,但是我们听得更多的,是为“修身养性”而读书、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读书、“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如果挣钱不是读书的惟一目的,为什么要用物质财富来作为衡量读书人的惟一标准?颜回毕生贫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但是,孔子非但没有因此不认这个学生,反倒视颜回为得意门生。这给我们一个启示:读书人的根本追求,首是崇德,而非逐利。
分享 转发
TOP
2#

这是在国学贴吧看到的一篇帖子,读了感触很多。

古代的学子读书最大的目的是为了名利不假,但古人也推崇“小隐于野,中隐于市,大隐于朝”
小隐独善其身,中隐可有益一地,大隐虽居庙堂,身受高官厚禄,却能常思解决国家、社会、民生等大事大问题。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兼顾,古代人读书似乎能做到“利人利己,人己两利”
现在是心浮气躁的时代,导致大多数人读书与其说学知识、做研究,还不如说是学习谋取钱财的技术。

现代大多数拥有高学历的人充其量只不过是个“知道分子”!何谓“知道分子”?
就是知道很多知识,却从来不去深究、不去思考,知道的仅仅是浅层次的东西。
而且现代大多数人读书方式或研究方式多是片段式的“浅阅读、浅研究”,无法获得系统的知识或理念。习惯于浅阅读(研究)会导致浮躁、缺乏主观思考而容易盲从。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