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分享]仁义是否虚名? [复制链接]

1#

仁义是否虚名?
     不但儒家主张施行仁义,而且道家,墨家,法家等都主张施行仁义,但是依鲁迅之见,仁义是旗号,吃人是实质,所以古代的仁义是假仁假义。
     诚然每个人都难免会有偏见,鲁迅也不能例外,但是鲁迅提出的吃人观点却是比较正确的。从今天的角度看,我国古代是极不公正的。我国古代政治文化可以概括为专制文化或奴役文化。
     我国古代鼓吹等级社会关系,甚至于把家庭伦理关系推广成为社会伦理关系。家庭伦理关系与社会伦理关系是相去甚远的,在家庭中表现为亲情关系,而在社会中则表现为奴役关系。
     在专制文化或奴役文化中吃人或压迫现象是正常现象,吃人或压迫合乎伦理道德。那么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张假仁假义吗?从古代典籍看,各家毫无此意。例如在《孟子》中开篇就宣讲仁义。孟子所谓的仁义是兼顾王侯和百姓双方利益的,双方是互利互惠的。
     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从孟子的文字看没有丝毫虚伪之意,然而孟子的善意(美意)何以变为恶意了呢?孟子的真仁真义何以变为假仁假义了呢?首先,孟子所谓的仁义没有具体指标限制,因此仁义易于变为假仁假义。并且孟子把没有具体指标限制的仁义讲说得极为堂皇,因此帝王比较孟子学说,赐封孟子亚圣的名号。
     其次,孟子所谓的仁义形同乞讨,施舍多少全凭王侯喜怒,不受法律制度等羁绊;无论施舍多少,都堪称隆恩浩荡,百姓应该立即叩谢,因此仁义易于变为假仁假义。 
     再次,孟子所谓的仁义出之于王侯的觉悟,而王侯的觉悟则出之于圣哲的启发或训导。我国古代不乏圣训之书。《墨子》,《孟子》,《荀子》等皆堪称圣训之书。儒家经典其实也大多是圣训之书。《道德经》是道家著作的圣训之书。
     老子把仁义比拟得极其玄妙,孟子把仁义譬说得极其堂皇,荀子把仁义讲述得极其具体,但是王侯未必乐于接受圣哲美意。有时虽然表示接受,但是未必真心接受。
     在专制奴役制度之下,仁义徒有虚名,甚或变为假仁假义是不足为奇的,不宜认为鲁迅的言论完全是极端的言论。在奴役文化中仁义将会是什么特别高尚的东西吗?现代人们提出了目的公正与程序公正的学说。这是一种进步。我国在很早以前就具备目的公正了,但是在程序公正方面举步维艰,也许是我国人民喜欢虚伪吧。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