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浅谈日常生活中的“仁” [复制链接]

1#

春秋时代,仁被人们认为是一种美德。直到现在,仁的品质也一直为人们所推崇。仁人志士、杀身成仁、仁者爱人……翻开成语词典,发现带的成语基本上都是褒义词,可想而知,在人们心目中占据着一个特别崇高的地位。字由人与二两字组成,我用通俗的方法理解就是:一个人应该站在自己和对方的立场上换位思考,多替别人着想,多爱别人一些。


      孔子在回答弟子关于仁的问题时,说法各有不同,但我最喜欢的是他在回答樊迟问仁时,就说:“爱人。”简单明了,却意味无穷。孔子也有“泛爱论”的主张,主张爱天下人。而关于爱人的原则,他也提出了两条:一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二是“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凡事都要学会换位思考,把自己放在别人的位置上,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


    一个人若拥有了爱别人、爱天下人的博大情怀,他就已经可以算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了。从古至今,中国涌现出了无数的志士仁人,他们心怀百姓苍生,关心人民疾苦,做国家的主人翁,视天下职责为己任。范仲淹曾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喊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谭嗣同临刑前仍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凛然正气。这是许许多多大仁者中的几个缩影,让人为之叹服!


    仁看起来离我们这些平凡人很遥远,其实正如孔子所说:“我欲仁,仁斯至矣。”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中都可以体现出“仁”的精神。可在如今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们的心变得越来越浮躁。公交车上,不小心踩了被人一脚,踩的人不知道道歉,被踩的人也得理不饶人,互相破口大骂,甚至大打出手,弄出人命,现在这种事已不足为奇。人怎么就那么较劲,视人的生命如草芥,丝毫不懂得珍惜。如果人们懂得爱别人,那么无论是踩人的人,还是被踩的人,大家都说一声:“对不起”,那就免去一场无谓的争斗;人们在公共场所,能保持安静,不抽烟,尊重一下别人的感受;学会排队;学会随手把垃圾带走;学会……在生活中,给别人一些方便,给别人一些爱,让自己的心溢满温暖,充满爱,用一颗“仁爱”之心包容他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