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孔子的“无言之教” [复制链接]

1#

教育有“身教”和“言教”两种方式,而身教往往比言教更具有潜移默化的熏染力,学生受到的影响也更加恒久和深刻。“身教”的内容现实操作性更强,往往教师在无意识间向学生传递了为人处世的道理,学生又很自然地去效法老师的做法,是一种更直接的“实践——实践”的教育模式。而“言教”则更侧重于理论性,大多是老师告诉学生为人处丗的理论知识,还需经过学生吸收后,再转化为实践的过程,间接性更明显。我们称孔子为“万世师表”,既因为孔子是“德侔天地,道冠古今”的圣人,也因为他以身教的魅力化育着周围的人,并影响了千万后世人。孔子从自己的教育实践经验出发,要求教师必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更强调无言之教的威力,认为教师行为端正、道德高尚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力量,否则“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充分说明了教师以身作则的重要性。孔子不仅是以身作则的提出者,也是这一思想的实践者,他把“有言之教”和“无言之教”结合起来。孔子更相信无言之教的巨大威力,他要求教师不只是用语言去教诲学生,更要用模范行为去感化学生。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一直有着重视教师道德修养和为人师表的优良传统。在古代思想家看来,教师是社会文化道德的维系者和代表者。因此,对教师的职业要求更多地体现在道德素质上,强调教师对学生的人格感化和道德示范作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8-7 17:00:27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在儒家的世界里,仁不是首创,不是与生具来。孝悌之道是孔子强调的为仁之本。

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尊重并致力于孝悌之上便可建立仁的体系,孔子如是说。

孝悌之道强调的是长幼尊卑间的伦理关系、礼仪节制。而人处世,面对着缤纷复杂的人际关系,牵连太多、太甚,孝悌又怎么能让人在一个超出了其所指范围内的世界里做到仁?

人之初性本善。

试想一个从小深明孝悌之道并努力实践孝悌之道的人,在他年长以后,又怎会不知如何去疼爱晚辈,关爱他人,那都是他在践行孝悌之时收获的回报啊!可见,从孝悌到仁,是多么自然的一会事!

孝悌之道,其为仁之本欤?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