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孔子“仁”的思想对培养大学生仁爱精神的启示:责任意识 [复制链接]

1#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论语·雍也》)孔子认为“仁”的最高极限是济世利民,对社会有贡献,在今天来讲,就是一份对于社会,对于国家的责任感。儒家的由内到外,由爱己而爱人而爱社会而爱国家的道德理想范型,使自我融于家、国、天下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人离不开社会。对于社会,儒家提倡的是行动的人生,始终以百折不挠的精神积极入世,以“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形式完成对社会的关怀,最终实现人生的社会价值。个人要自觉地为集体利益的实现,为国家的强盛,为民族的兴旺作出自己的贡献,这样才把“仁”的意义发挥到了极限。而当代大学生更多地关注自我,对自我设计,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发展要求比较高,社会责任意识相对淡化,仅仅有小部分的学生同意“人生价值在于奉献社会。”因此,培养大学生的仁爱精神最后就要归结到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上来,要求他们在自我完善的同时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中央电视台连续几年举办了“感动中国”十大任务评选活动,2006年的当选人都是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榜样,对于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积极健康的道德风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对于大学生,必须使他们明确责任意识,包括对国家的认同和政治参与意识;个人与他人,国家利益孰先孰后的价值取向;个人对集体和社会的奉献意识等等,从而使爱由自发的情感上升为道德的自觉,彻底地体现新时代“仁”的精神。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