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 [复制链接]

1#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形象生动而又深刻。这正如朱熹在 《论语集注》里面的讨论:“没有对仁和智极其深刻的体悟,绝对不能作出这样的形容。”圣人智仁双全,所以,作此形容的专利权 非他莫属。
智者也就是聪明人。聪明人通过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 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
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所以用山来进行比拟。
不过,你如果问一般人乐水还是乐山,所得的回答多半是山水都乐。因为--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
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王观)
山水各有千秋,仁智都是我们的追求,即使力不能及,也要心向往之。
当然,就实际情况来看,每个人性情有所不同,的确还是有山水差异的。也就是说,有人乐水,有人乐山。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

分享 转发
TOP
2#

在《论语》中阐述“仁”的诸多言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两处,一是:“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他高度概括了“仁”的宗旨——成己成人。其它的如“爱人”、“忠恕”等都可以从“仁”中引伸推出。二是以“克己复礼为仁”。(《颜渊》)他把仁与礼并论,所谓“不知礼,无以立也。”(《尧曰》)孔子以“礼”作为“仁”的行为外在制约,以“仁”作为遵循实行“礼”的内在自觉,并将二者完美结合,终使其成为儒家治国治民的基本国策,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内容而永远留存于世。因此,孔子在《论语》中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段话,也就不能肤浅的理解为是赞颂“山石水景”的“自然审美意识”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6-16 13:34:32编辑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