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礼三者是关于道德的,仁者爱人,所以不去伤害,义则有攻击性,提倡卫道,对不好的行为和现象敢于斗争,所以要排在仁之后,否则,比如吃人的礼教,就是只有斗争没有爱心,而礼则是约束行为,是建立在爱心和卫道的基础上,由内而外,体现在外在行为有了这三者,才谈得到智和信,这是关于能力和态度的,传统儒家认为只有道德修行够高,才可以追求能力态度的培养,有好的品德之后,能力越高,越有利于社会,否则越高的能力,危害越大,没有仁义礼的约束,却有很好的智慧,想偷就能偷,想做毒药就能做出三聚氰胺,如果再有信,说干就干,那就是灾难。这是传统儒家的看法,品德高于能力,宁可能力不足,也不能没人品,所以论语就说,一个人如果对人很好,没有不合适的行为,就算没读过书,也可称是个学者。而没品德有能力的人,比没品德没能力的人更糟糕。不过我倒是觉得,其实没能力有品德的人也未必就对社会的危害小,它没能力,所以容易被蒙蔽,偏偏人品又很好,所以能赢得支持,大家都很相信它,结果就是,身负大家的信任,却被恶人利用做了坏事,而且这种人,道德高,对自己的道德要求标准也高,往往就容易用同样的标准要求别人,比如晁错,不把自己的私利放在心上,同时也就不考虑别人的利益,一切为了工作,偏偏又缺乏工作能力,结果就是,自以为大公无私,其实是在做错事,如果别人提出他的错误,哪怕对方也是为了工作,比如袁盎,他都认为是小人谋私,结果就是,两个无私的人斗争起来,最后落个两败俱伤,还带来一场灾难。
金庸小说曾提到,少林寺的武功都要配合佛法来学,越高的武功,就需要越高的佛法,否则会练出问题,之所以达摩之后无人兼通72绝,不是武功差,而是佛法修养不够,我觉得也有点这个意思,就是对思想和道德的要求要先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