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仁”者为人也 [复制链接]

1#
“仁”是儒家管理的核心。什么是“仁”?“仁者,爱人”,就是去爱别人、帮助别人、体恤别人;“仁”还有“忠恕”的意思,“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即好事要与别人分享,不可独占;“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即坏事不可强加于人,比如你不希望自己得大病,也就不要让你的职工在有毒的环境下工作身患重症。“仁”还有“克己”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不能私心、欲望膨胀,不择手段。
分享 转发
TOP
2#

仁者是充满慈爱之心,满怀爱意的人。智者是知人善任,尤其善于识别人的人。

由于樊迟对智者识别人的道理不太理解,又引发了孔子关于选拔人才的一番论述。其实,在《为政》篇里,当鲁哀公问怎样做才能够使老百姓服从时,孔子已经回答这类似的话:“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所以,如何选拔人才,一直是孔子思考的问题,也是他向当政者所提供的活国方略之一。

TOP
3#

这一思想有着中庸之道,现在社会并不是任何时候都需要中庸之论。[em06]
TOP
4#

的确这现在社会不是任何时候需要中庸之道,加入WTO后国外“大鲨鱼”的闯入,企业生存都会很不容易,那时必然造成全体的窘迫。所以,有时看上去是“不仁”,实则是“大仁”。 对“仁”也要辩证地理解。“仁”并不是一味地散漫放纵,“仁”也强调严格管理。“仁”、“礼”不可分。孔子所说的“礼”,就是企业的规章制度。“仁”虽然以一种宽松的方式、提倡自我管理的方式出现,但当自律失效的时候,孔子也强调“是可忍孰不可忍”,该出手时还是要出手,该严格管理的地方还是要严格。这里关键是个“度”的问题,掌握了“仁”与“不仁”之间的“度”,就是理解了“中庸之道”的真谛。
TOP
5#

你说我说的对不?
TOP
6#

世人不知所以为仁之方也。为仁之方,主要在己心之好恶,己心真能好仁恶不仁,则当其好恶之一顷,而此心已达于仁矣,焉有力不足之患哉[em01]
TOP
7#

中庸之道是其一包含的思想,但是现在社会这中庸之道的分寸该如何把握?记得“蜗居”么,郭的姐夫是一中庸之人,但是我认为他过于中庸,不是么?

TOP
8#

孔子说:“仁者爱人。”仁者是人格成熟的人,一个成熟的人必定会懂得中庸之度。
TOP
9#

对待“仁”的态度。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仁”。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表明孔子认为“为仁”是某种自觉的内在情感行为,任何人是无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态度端正,就可以实现“仁”的要求。
TOP
10#

多谢灌水    哇嘎嘎````
TOP
11#

孟子说“亲亲,仁也;敬长,义也”,两者之和乃“仁义”也。
TOP
12#

大家多来踩下帖啊
TOP
13#

总的来说就是“仁者爱人”,同意8楼的意见,一个成熟的人必定会懂得中庸之度。

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人性的不善也不恶的本性,从临界点向上就是道;向下就是非道。向上就是善;向下就是恶。

天道与人道合一天性与人性合一,理性与情感合一,鬼神与圣人合一外内合一,这就是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表现。

TOP
14#

与仁政学说及重视人权,满足人的基本物质生活需求的理论相联系,从政治治理的实践和人的生存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儒家重视民生,主张满足人们求生存的基本物质欲求,并倡富民思想,强调先富后教,使民从善,然后政权得以稳固。孟子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乃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儒家认为,民生是治国之本,民以食为天,衣食足,有恒产才有恒心,满足了百姓的衣食需求,国家才能稳固而得到治理。
TOP
15#

什么叫做仁者不忧,一个人情怀大,不仅要敢于面对世界、面对天下,还要敢于面对内心,承认自己还有能力去应对无穷的可能,这种人忧烦会少一点。因为忧烦来了的时候,你知道你能超越。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