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仁 义 礼 智 [复制链接]

1#


【原文】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1),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2),知者利仁。


【注】


(1)约:穷困、困窘。


(2)安仁、利仁:安仁是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译】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解】在这章中,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


【记】这也就是孟子所讲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孔子说的委婉诚挚,孟子说得刚健高亢。(厚)


仁乃一种心境,亦人心所同有,人心所同欲也。桃杏之核亦称仁,桃杏皆从此核生长,一切人事可久可大者,皆从此心生长,故此心亦称仁。若失去此心,将如失去生命之根核。浅言之,亦如失去其可长居久安之家。故无论外境之约与乐,苟其心不仁,终不可以久安。安仁者,此心自安于仁,如腰之忘带,足之忘履,自然安适也。利仁者,心知仁之为利,思欲有之也。




【原文】6·23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解】孔子用山水类比来阐发“仁”与“知”,非常贴切。孔子这里所说的智者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

【记】“乐水”:水缘理而行,周流无滞,知者似之,故乐水。“乐山”:山安固厚重,万物生焉,仁者似之,故乐山。性与之合,故乐也。本章首明仁知之性。次明仁知之用。三显仁知之效也。然仁知属于德性,非由言辞可明,故本章借山水以为形容,亦所谓能近取譬也。盖道德本乎人性,人性出于自然,自然之美反映人心,表而出之,则为艺术。《论语》中似此章富于艺术性之美者尚多,鸢飞戾天,鱼跃于渊,俯仰之间,而天人合一,亦合之于德性与艺术耳。此之谓美善合一,善美合一,此乃中国古人所倡天人合一之宗旨。学者能即就山水自然中讨消息,亦未始非进德之一助也。[em01]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