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孔子的仁学思想 [复制链接]

1#

孔子在总结仁的精神后创立儒家的仁学思想,孔子关于仁的伦理道德意义分三个层次论述:
(1)第一层是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爱人不是具体的规定,而是一种一般的精神,它是仁的基础。它的前提是把他人当作平等的人来对待,承认其是人,并且值得爱。在这里,需要强调一下值得爱,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值得爱的,故才有君子、小人之分。孔子仁学思想的提出可称得上是“人的发现”,也是现代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根源。《论语·乡党》中“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这段记载清楚地体现出孔子关心人的仁爱精神。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4] 忠恕是待人的一中态度,是爱人的具体体现。而爱人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忠;另一方面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恕。两者合起来就是忠恕之道。[5]这就是仁的内容。孔子还认为,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动物的关系有着本质的区别。人与人应该相爱,而人与动物之间则不存在这种关系。这是因为人有德性但动物却没有。这中思想在当时奴隶社会等级制度下是极具进步性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到,孔子所谓爱人,不是一种普遍的人类之爱而是具有范围的差等的爱,主要是用来调整君臣、父子等关系的。
(2)孔子仁学思想的第二层含义是“克己复礼”。颜渊问仁,孔子回答他“克己复礼为仁”。纳礼于仁,以礼作为人的道德规范,这本是早在孔子之前的方法。孔子曾说:“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左传·昭公十年》)这里所说的礼指的是周礼。孔子认为周公制定的一套宗法等级制度和行为规范是迄今为止最好的制度。然而随着社会变革,周礼已是江河日下,礼崩乐坏。对此,孔子一方面视之为“天下无道”,表现了强烈的不满,这也反映了他对旧的宗法等级制度有情感,句有守旧倾向。另一方面,孔子从中也看到传统礼制的不足之处,因而又主张有所“损益”,追求更为理想的制度。[6]孔子之前的周公之道以道德为核心,而孔子以仁、礼为主要内容。孔子所追求的理想之道就是仁与礼的统一。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说人如果具备了仁的品德,就能自觉地遵守礼制了。子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即是说,实现仁必须首先从自我做起。儒家把自我的道德修养作为治国平天下的起点,同时把治国平天下作为自我道德修养的归宿。[7]“克己复礼为仁”,意即克制自己不正当的感情欲念,使之符合于礼的规定,也就是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为人能克己复礼,就可以成为有仁德的人了。这就是说,为仁爱人是不能违背礼的规定的,必须按照礼的规定实行爱人原则,也就是按当时的等级的尊卑、贵贱、亲疏的顺序去爱人。君礼、臣忠、君惠、民信,这就是孔子所理想的“道”。仁礼统一的社会伦理模式正是孔子的一大创新。
(3)仁的第三层含义是指一切道德品质的总汇,是包罗众德的最高观念。子张问仁,孔子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五者即恭、宽、信、敏、惠。“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孔子还说:“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仁者必有勇”(《论语·宪问》)“仁者静”(《论语·雍也》)“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 (《论语·雍也》)。可见,孔子的仁几乎包含了一切优秀的道德品质
孔子深化了仁的内涵,拓展了仁的意义界域,丰富了仁的内容,在肯定仁者爱人这一基本含义的前提下,开创了仁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中国文化史上开创可源远流长的仁学传统。
5.仁坛:孟子对仁学思想的发展
孟子论仁与孔子论仁的角度不同。孔子重在讲个人的仁德修养,孟子重在讲君主的施行仁政。从孔子主张德治到孟子提出仁政,是儒家政治学说的重大发展。孔子的德治,就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孔子提倡的仁基本内容属于道德伦理范畴,还不是一种政治学说。孟子将仁的思想发展为系统的仁政学说,为后世封建社会儒家政治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孟子使仁学思想政治化的基础是以心释仁和以义行仁。孟子把儒家所提倡的仁、礼、义、智等道德观念的根源归于心,提出“心之官则思”的命题,而且把“存心”“不失其赤子之心”、把仁归为人心的天赋的“良知”、“良能”。孟子说:“仁,人心也”(《孟子·告子》)。儒家仁学是对人际关系反思的产物,所以仁学也就脱离不了人学,讲人而不涉及心的,那是只见谷糠不见米,未真正讲到本质。在孟子的心学中,仁义往往相提并论。“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又有“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孟子·尽心上》)孟子的仁、义行为是建立在心仁基础上的,他认为人性就是善的,心仁必然性善。他认为性善表现在“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故此他认为人心但是仁的,正是这样,孟子主张在政治上推行仁政,进行教化,扩充人的善性使社会达到理想的境界。此外,孟子的仁义思想还带有鲜明的宗法特征和一定的博爱情怀。“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孟子·尽心上》)“亲亲”就是事亲,尊亲,爱亲,也就是孝,他认为这样就是仁。“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则带有一定的博爱情怀。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