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仁的诠释 [复制链接]

1#
仁是古代中国人的伦理观念,因为儒家的发展而成为中国古代重要的道德标准、人格境界及哲学概念。孔子之前已经有关于“仁”的观念,但是孔子对“仁”的重视和阐述提高了它的重要性。很多学者认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分享 转发
TOP
2#

“仁”字解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仁”字:“亲也。从人二。忎,古文仁,从千心作。外“尸”内“二”,古文仁,或从尸。”按照《说文解字》本书的解释,这里的“亲”就是亲密之意。清朝段玉裁认为“仁”表示两个人之间的亲密,所以“仁”字“从人二”。梁启超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也将“仁”训作“相人偶”。但是“从人二”的“仁”不是最早的“仁”,《说文解字》说明比第一个“仁”更早的古文“仁”,还有两种:从千心的“忎”和从尸的“𡰥”。

另外,“仁”也有第二人称的意思。“您”字应该不是“你们”的合音,而是“仁”字演化而来,其前身正是“仁”字。[来源请求]这种情况正如上古汉语的“尔”,后世转为“你”字一样。“仁”字原先并没有尊敬之义。其色彩意义和现代的“您”字不一样。至于双音节的“仁者”,也不是敬称,只是个普通的第二人称,和“仁”字或“你”字没有什么不同。“仁者”的性质是“人称代词”,不是一般“称呼的敬称”,和“某某先生”的用法不同,不能称为“某某仁者”。现今有人称呼他人为“某某仁者”,显然是望文生义的误用。
TOP
3#

孔子以前的“仁”
仁的概念,孔子以前就有,春秋以前人们一般把尊亲敬长、爱及民众,忠于君主和仪文美德都称为仁。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可能就有使用“仁”字,金文中也有仁字,在《诗经》,《书经》等古经中使用“仁”字,一般指“亲爱”,“慈爱”。
TOP
4#

孔子和儒家的“仁”
孔子继承了前人的观念,并且把“仁”发展成为系统的仁说。《论语》中出现表述其核心思想的“仁”字的地方有58段共105字,孔子把“仁”作为实践中的指导原理并使之贯穿于诸道德中。他的弟子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问答说:"爱人",主要意义是善待他人。孔子阐述了君子应当是仁者的观点。孔子的“仁”,涵义甚广。《颜渊篇》记载颜渊、仲弓、司马牛三人“问仁”,孔子有三种答案。

最直接的诠释为: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自《论语·颜渊篇》。

依照孔子的诠释,完整自己,回归神圣秩序,这就叫作“仁”。不符合神圣秩序的,就不会心安理得,就不要看、不要听、不要说、不要行动。

克,可解为克尽职守之克、允恭克让之克,而不是克制之克。克己,和近代心理学之自我实现的意义相仿。 礼,示部,和神、祀等同部首,代表神圣的秩序,而不是一般认为的世俗规范。


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注重仁和礼的结合,纳仁于礼,用具有形而上色彩的价值概念“仁”,来充实既有的礼乐制度。这是孔子的创新。

孟子认为仁的由来是恻隐之心,即同情心。其一例为见"孺子将入于井"时的"不忍人之心"。

仁与义合称为仁义。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